当前位置:

扎根本土,赋能共生:新时代银行品牌建设的 深耕之路

2025-11-12 11:39:28 编辑:拓

—沧州银行磁县支行

在金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数字化转型加速演进、客户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城商行作为连接地方经济与民生服务的金融纽带,正面临着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规模挤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跨界冲击以及同业同质化竞争的多重挑战。品牌,作为城商行最具辨识度的“本土名片”和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其建设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包装,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新时代城商行品牌建设,需立足“本土”根基,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引擎,以“责任”为底色,在守正与破局中构建兼具地域辨识度、客户美誉度与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体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与居民信赖的“身边银行”。

精准锚定本土定位,筑牢品牌核心根基

城商行的天然基因是“本土性”,其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的是找准自身在地方经济生态中的坐标,实现差异化定位。与全国性银行“大而全”的布局不同,城商行的核心优势在于对本地市场的深度洞察、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与地方政府的紧密联动。因此,品牌定位需紧扣“本土深耕”的核心逻辑,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陷入同质化陷阱。

一方面,要聚焦地方核心产业与重点领域,打造“产业赋能型”品牌标签。城商行应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构建专属金融服务体系。例如,针对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内陆地区的特色农业、县域的制造业集群,推出定制化信贷产品、产业链金融服务,让品牌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绑定。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深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打造“服务小微企业的标杆银行”品牌形象,凭借差异化定位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正是本土定位成功的典范。另一方面,要立足民生服务场景,塑造“便民利民型”品牌认知。城商行的网点遍布城乡社区,是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可围绕居民储蓄、消费信贷、养老金融、便民缴费等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场景,让“身边银行”“便民银行”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明确的品牌核心价值是定位落地的支撑。城商行的品牌核心价值应兼具行业共性与本土个性:“诚信、稳健”是银行业的立身之本,是品牌信任的基础;而“本土情怀、高效便捷、共生共赢”则应成为城商行的特色价值主张。这种核心价值不仅要体现在品牌宣传中,更要贯穿于产品设计、服务流程、客户互动的全过程,让客户在每一次接触中都能感知到品牌的独特魅力。

塑造立体品牌形象,实现“视觉+体验”双重赋能

品牌形象是客户对银行的直观认知,其塑造需要实现“视觉符号”与“服务体验”的协同统一,既要“颜值在线”,更要“质感过硬”。

在视觉形象塑造上,需强化“本土辨识度”与“专业可信度”的双重表达。视觉识别系统(VIS)是品牌的“脸面”,城商行可在标志设计、色彩搭配、视觉元素中融入地方文化符号——如将本地古建筑、自然景观、民俗元素等抽象化、艺术化,让品牌视觉形象自带“本土基因”,增强客户的情感共鸣。例如,某城商行以本地著名的古桥为设计灵感,打造象征“连接、信赖、支撑”的品牌标志,既传递了银行的行业属性,又凸显了本土文化特色。同时,视觉形象的应用需保持一致性,从网点装修、宣传物料、员工着装到线上APP界面、社交媒体头像,形成统一的品牌视觉矩阵,强化客户记忆。此外,色彩选择应兼顾专业感与亲和力,蓝色、绿色等色调既能传递稳健、可靠的行业特质,又能体现便民、环保的民生属性,避免过于冰冷或花哨的设计。

在服务体验塑造上,需打造“全触点、高品质、有温度”的服务体系。服务是品牌的“活载体”,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往往源于一次次具体的服务体验。城商行应聚焦客户从接触、咨询、办理业务到售后维护的全流程,优化每个触点的服务质量。在线下网点,可推行“一站式”服务、弹性窗口、适老化改造等举措,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专属服务,让网点成为有温度的“社区服务站”;在数字化渠道,应简化APP操作流程、优化页面设计、提升响应速度,推出线上预约、远程开户、智能客服等功能,满足客户“随时随地”的服务需求。同时,要强化员工的品牌意识与服务能力,通过专业培训让员工成为品牌的“代言人”,以热情周到的态度、专业高效的服务,将品牌价值转化为客户可感知的体验。例如,部分城商行推行“社区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深入社区、园区,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用“熟人式”服务打破金融服务的疏离感,让品牌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创新数字化传播矩阵,让品牌触达更精准高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传播的关键在于“精准触达”与“有效互动”。城商行的目标客户集中在本地,其品牌传播应摒弃全国性银行“广撒网”的模式,构建“本土化、数字化、场景化”的传播矩阵,让品牌信息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同时增强客户的参与感与粘性。

首先,深耕本土传播渠道,强化“在地化”渗透。城商行可与本地电视台、报纸、广播、政务新媒体等建立合作,围绕地方新闻热点、经济政策、民生事件等策划传播内容,让品牌信息自然融入本地生活场景。例如,结合本地节庆活动、文旅推广、公益事业等,推出主题宣传活动,既提升品牌曝光度,又传递本土情怀。同时,可深入社区、园区、校园、商圈开展线下活动,通过金融知识讲座、公益义诊、便民服务、亲子互动等形式,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让品牌在面对面的互动中深入人心。

其次,拥抱数字化传播浪潮,拓展“多元化”触达路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已成为品牌传播的主阵地。城商行可搭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矩阵,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策划差异化内容:微信公众号聚焦金融知识科普、产品介绍、优惠活动通知;视频号、抖音以短视频形式呈现便民服务流程、员工日常、本土生活场景,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年轻客群;小红书则可围绕消费信贷、理财规划、生活省钱技巧等话题,打造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内容IP。此外,可鼓励员工打造个人IP,以“社区金融顾问”“小微企业服务专员”等身份,在社交媒体分享专业知识、服务案例,通过“去中心化”传播增强品牌的可信度与亲和力。

最后,强化内容创新与场景融合,提升传播“有效性”。品牌传播的核心是内容,城商行应摒弃生硬的广告推销,转向“价值输出”与“场景共鸣”。例如,针对中小微企业主,推出“创业融资指南”“政策解读系列”;针对年轻群体,推出“月光族理财计划”“消费信贷避坑指南”;针对老年群体,推出“养老理财科普”“防范电信诈骗技巧”。同时,可将品牌传播与服务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在便民缴费平台、本地生活服务APP中植入品牌元素,让客户在使用服务的过程中自然感知品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构建本土生态闭环,以共生共赢赋予品牌生命力

现代品牌建设已超越单一机构的边界,转向生态化协同与价值共创。城商行的品牌生命力,源于与地方经济、社会民生、合作伙伴的共生共赢。因此,品牌建设需跳出“金融服务”的单一维度,以“本土生态共建者”的姿态,构建涵盖政府、企业、居民、合作伙伴的本土生态闭环,让品牌在赋能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升华。

一方面,深化政银企合作,打造“产业赋能生态”。城商行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围绕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城市更新、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例如,与地方园区合作搭建“金融服务驿站”,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与政府部门联合推出创业担保贷款、稳岗补贴贷款等,助力稳就业、促创业;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项目,支持本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打造“绿色银行”品牌形象。通过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让品牌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信力。

另一方面,拓展跨界场景合作,构建“民生服务生态”。城商行可与本地商超、餐饮、文旅、教育、医疗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消费信贷产品、优惠活动等,将金融服务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场景。例如,与本地文旅景区合作推出“文旅联名卡”,持卡人可享受门票折扣、住宿优惠;与本地商超合作推出“消费满减”活动,提升居民消费体验;与本地教育机构合作推出“教育分期”产品,缓解家庭教育支出压力。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还能让品牌与居民的生活场景深度绑定,增强客户粘性。同时,可搭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整合合作商户资源,为客户提供“金融+生活”的一站式服务,让品牌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践行社会责任是品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商行应立足本土开展公益事业,将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深度融合。例如,设立公益基金支持本地教育事业,资助贫困学生、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参与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组织员工与客户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宣传等;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中主动捐款捐物、提供金融支持,彰显企业担当。通过持续的社会责任践行,让品牌不仅是“赚钱的机构”,更是有温度、有情怀的“本土企业公民”,从而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尊重。

强化风险防控与动态迭代,筑牢品牌长效发展保障

品牌的生命力源于长期的稳健运营与持续的自我优化。对于城商行而言,品牌的核心是“信用”,而稳健的经营与有效的风险防控是信用的基础。同时,市场环境、客户需求、技术趋势的不断变化,要求品牌建设必须保持动态迭代能力,才能始终贴合市场需求。

在风险防控方面,城商行应将“稳健经营”的理念贯穿于品牌建设全过程。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各类风险的防控,确保资产质量稳定、经营合规有序。尤其是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业务时,要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通过本土化风控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升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避免因风险事件损害品牌信誉。同时,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营销行为、优化投诉处理流程,及时回应客户诉求,维护品牌的信任底线。

在动态迭代方面,城商行应建立品牌跟踪与优化机制。定期通过市场调研、客户满意度调查、品牌知名度测评等方式,了解客户对品牌的认知与反馈,分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行业趋势、技术变革、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及时优化品牌定位、更新品牌形象、创新传播方式。例如,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可升级线上服务平台、拓展数字金融场景,让品牌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形象;随着居民对绿色金融、养老金融需求的增长,可调整品牌价值主张与产品体系,让品牌更好地满足客户新需求。品牌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只有持续迭代、不断优化,才能让品牌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结语

新时代城商行的品牌建设,既是一场立足本土的“深耕战”,也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突围战”。其核心不在于追求全国性的知名度,而在于打造区域内的高认可度;不在于盲目模仿大型银行的模式,而在于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体系。以本土定位为根基,以立体形象为支撑,以精准传播为桥梁,以生态共建为延伸,以稳健运营为保障,城商行才能让品牌真正成为连接地方经济与民生的“信任纽带”,成为穿越市场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护城河,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