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铁路赋能发展 共绘时代新篇

2025-03-17 11:55:51 编辑:拓

本网3月17日讯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格局中,铁路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同、服务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当下,铁路发展成就斐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从建设层面来看,2025年堪称中国铁路建设的关键之年。国铁集团计划完成基建投资5900亿元,实际投产新线预计突破3500公里,其中高铁占比超70% 。这一投资规模与建设目标,意味着铁路网络将进一步加密和优化。例如,在新疆,环塔克拉玛干铁路网加速成型,总投资3300亿元,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交通条件,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交流;沪渝蓉沿江高铁全线开工,这条高铁串联起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将长三角与成渝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压缩至3小时,有力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促进人才、物资、信息的高效流动,成为带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铁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CR450动车组攻克时速400公里级弓网受流、隧道空气动力学等核心技术,使京沪高铁全程耗时缩短至3.5小时,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让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在智能化领域,全国80%的高铁线路实现CTC - 4级列控系统全覆盖,列车最小追踪间隔压缩至2分钟,这一技术的应用让铁路运营更加高效、安全,也为旅客提供了更加准时的出行体验。装备制造方面,新型智能复兴号动车组首次搭载国产化率100%的牵引变流器和网络控制系统,标志着中国高铁告别关键部件进口依赖,彰显了我国铁路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实力,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铁路货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2024年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达39.9亿吨,日均装车突破19.15万车,其中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占亚欧陆路运输市场份额的62%。在重庆团结村站,通过“数字口岸”系统,国际联运货物通关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12小时,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山东济南的全国首个铁路智慧物流园实现无人化装卸、智能化调度,单位货物周转能耗下降40%,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这些创新举措推动铁路物流成本同比下降600亿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也让中国铁路在国际物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服务民生方面,铁路部门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在春运等客流高峰期,铁路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预测客流趋势,启动春运列车运行图,借助智能调度系统动态调整列车运行计划,保障运力与需求的精准对接;12306平台新增多项便民功能,如试点推行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功能,以及推出学生、务工人员预约购票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旅客购票。在车站服务方面,大部分客运车站特设爱心候车区、无障碍通道、母婴候车室和专用座椅等设施,还在客流较大的重点车站增加志愿者,为旅客提供文明引导、服务咨询和帮扶救助等服务,让旅客出行更加温馨、舒适。

铁路发展还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以集大原高铁为例,它作为内蒙古首条直通华北的高铁干线,使呼和浩特至太原的行程压缩至3小时,将内蒙古接入全国12省市的高铁网络。春运数据显示,丰镇北站日均发送旅客较高铁开通前暴增140.5%,呼和浩特至上海的高铁运行时间较普速列车缩短50% 。时空距离的消弭重构着区域经济版图,促进了区域间的产业协同、旅游发展和人才交流。同时,铁路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中国铁路在建设、科技、货运、民生服务和区域经济带动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铁路将继续秉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不断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续写辉煌篇章。(龙森斌)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