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老铁路,黄金通道赋能区域经济新格局

2025-04-14 09:14:39 编辑:拓

本网4月14日讯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通车以来,已从一条跨国铁路跃升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黄金大通道”。据昆明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老铁路跨境货运量达150.8万吨,货值4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和17.5%。截至3月31日,其累计跨境货运量已突破1200万吨,货值超500亿元,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及东盟19国,商品种类拓展至3000余种。这条“钢铁丝路”以高效物流网络和双向流通优势,成为区域经贸合作的强劲引擎。

以“快”提效,基础设施升级释放运能潜力。中老铁路的运输效率革新,是其货运增长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赋能与运力扩容,铁路部门将跨境货物列车每日开行数量从初期的2列提升至18列,牵引吨位从2000吨增至2500吨,并创新推出“澜湄快线”国际货运品牌,全程仅需26小时,较普通列车压缩30%以上时间。以生鲜物流为例,泰国榴莲从万象至昆明仅需26小时,运输时效较公路提升3天,极大保障了商品新鲜度。此外,磨憨口岸通过5G、北斗导航等技术实现智慧化改造,通关时间较初期压缩超60%,口岸日均交接国际列车达18列,形成“快进快出”的高效循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物流体系的“软优化”,共同构筑了跨境货运的“加速度”。

以“新”破局,政策创新激活贸易活力。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中老铁路货运注入制度性动能。昆明海关推出的“先放后检”“铁路快通”等模式,允许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在检测结果出具前先行提离,缩短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同时,“一单制”多式联运和铁路运单融资改革,吸引71家企业落户磨憨口岸,授信额度达7亿元,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参与门槛。政策创新还体现在商品结构的优化上:一季度进口冰鲜水产品、锰矿砂实现“零突破”,而中国新能源汽车配件、光伏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通过“澜湄快线”进入东南亚,出口品类从传统机电扩展至跨境电商包裹,贸易层次显著提升。制度性开放与结构性升级的双向发力,让中老铁路成为国际供应链重构的重要支点。

以“融”聚力,区域联动催生产业新生态。中老铁路的“通道经济”效应,正重塑沿线产业格局。一方面,老挝铁矿石、木薯粉及泰国热带水果通过铁路进入中国市场,一季度进口水果超1.2万吨,云南温带果蔬则反向出口,填补东南亚市场缺口。另一方面,铁路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衔接,使老挝橡胶、泰国榴莲等商品15天直达欧洲,而中国机电产品通过“中老铁路+中欧班列”模式远销海外,形成全球性物流网络。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更催生了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产业集群,吸引154家跨国企业入驻,年产值超2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8000个。铁路沿线的“产业走廊”,正从运输通道升级为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赢带”。

黄金通道书写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一季度跨境货运的亮眼数据,印证了中老铁路从“通”到“旺”的质变。这条铁路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促进区域互联互通、产业升级与民心相通的战略纽带。未来,随着铁路向南延伸至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海关规则、金融服务的“软联通”深化,中老铁路将推动中国—东盟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正如老挝学者万赛·赛雅翁所言:“中老铁路让内陆国变枢纽,为现代化转型注入活力。”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蓝图下,这条“黄金大通道”将继续以创新与开放为笔,书写区域繁荣的新篇章。(刘鑫根)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