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城大”),伯恩光学创始人杨建文博士与城大校长梅彦昌教授的手紧紧相握,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产学研方向聚焦于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研发及工业AI应用三大领域,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
这只是伯恩光学与香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型缩影。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隐形冠军”,伯恩光学与香港高校编织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网络”,为产业变革提供了破局关键。
从2亿捐赠到技术联姻
时钟拨回到2015年,全球玻璃盖板行业龙头伯恩光学大手笔向城大捐赠2亿港币,支持城大动物医学院和学生海外交流,以及大学策略性发展。十年后,双方关系从慈善捐赠升级为技术联姻,推动城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学研共振。
“科学最终的归宿是造福人类。”杨建文在签约仪式上的致辞,道出了这场合作的底层逻辑。作为玻璃盖板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巨头,伯恩光学深谙“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与“生产线上的量产”之间存在鸿沟。
而香港城市大学是亚洲顶级研究型大学,拥有200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连续九年获得美国专利数量冠绝香港高校,拥有强大的硬核科研实力,正需要产业界提供技术落地的“试炼场”。
合作意向清单透露了双方的雄心:共建智能光学设计平台、成立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新材料开发、光学元件优化系统等前沿领域。这些技术若成功产业化,将革新智能设备外观材料应用,提升产品光学性能等。
梅彦昌表示:“城大很高兴与伯恩光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创造更多价值,推动香港乃至全球的科技与经济发展。”
从“果链”到“创新链”
伯恩光学作为“果链”巨头,为智能设备提供玻璃盖板等外观结构件和模组方案,所处行业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技术创新成为立足行业重中之重。
香港拥有国际化视野、顶尖科研人才和自由开放的创新土壤,有5所高校进入全球高校前100名。但是香港制造业基础薄弱,全球性科技企业稀缺,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合作的“死亡之谷”现象曾长期困扰香港。
伯恩光学与香港高校的合作,恰好为双方提供了破局之道。伯恩光学坚信,科技创新需要学术智慧的引领,产业升级需要高校科研的赋能。
在杨建文看来,香港高校的国际化视野与基础研究优势,恰能弥补制造企业“重应用轻理论”的短板。而伯恩的产业经验与生产能力,则为实验室成果提供快速验证通道。
目前伯恩光学已与香港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如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纳米及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技术咨询,主要是解决特定具体的技术问题;联合开发专利技术,作为伯恩技术储备;成立联合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三种合作方式构建成一个产学研合作矩阵,既能为伯恩光学解决短期产线痛点,又能储备中长期技术和高端人才。
伯恩光学品牌官张楠介绍,“为了更好的对接香港科研成果转化,伯恩光学在香港专门成立伯恩创科有限公司,搭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香港智慧与湾区制造的深度融合
在伯恩光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的联合实验室中,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阮海辉带着团队调试微晶玻璃3D热弯设备。“微晶玻璃3D热弯成形”是联合实验室的重要项目,相关技术已经应用于伯恩光学为苹果Vision Pro提供的超大深度热弯玻璃前盖上。
伯恩光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已合作多年,在2017年、2024年分别捐赠800万和400万港币,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据张楠透露,双方的合作成果斐然,不仅在微晶玻璃3D热弯成形、新型材料、加硬涂层等领域都有成果输出,并应用于伯恩光学的生产制造中,还发表了6篇SCI论文,在业界颇具影响力。
这种“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模式,催生出独特的创新生态。双方联合培养的多名博士已入职伯恩光学,成为研发中坚力量。
香港纳米及先进材料研究院与伯恩光学在功能涂层材料领域有着深度合作,该院研究发展副总监傅丽表示:“我们在项目研发当中,主要困难是从实验室的小规模实验转化到工厂大规模量产。而伯恩光学的规模生产恰好能为我们提供技术验证,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杨建文表示,伯恩光学愿与香港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破解科研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香港智慧与湾区制造的深度融合。
伯恩光学与香港高校的产学研共振,将香港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湾区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智造能力深度耦合,构建起贯通“从0到1”基础研究到“从1到N”产业应用的创新生态,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产业升级的灯塔。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