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铁路客运服务提质:让“无障碍”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尺

2025-06-11 09:39:42 编辑:拓

本网6月11日讯 近年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提升残疾旅客出行体验为抓手,从细节优化到制度创新,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无障碍出行网络”,既彰显了公共服务的人性温度,也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生动注脚。

过去,铁路出行对残疾人而言往往意味着“步步难关”:购票不便、进出站困难、车厢设施不适配……如今,国铁集团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将服务从“基础保障”推向“精准适配”。通过12306平台,旅客可提前预约重点服务,车站工作人员与列车乘务组实现“站车交接”,确保帮扶“不断档”。这种“线上预约+线下响应”的模式,既减少了旅客奔波之苦,也提升了服务效率。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硬件改造,更需要科技赋能。车站增设盲文导览图、AR导航系统,帮助视障旅客自主定位;列车配备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到站信息,解决听障群体信息获取难题。12306推出“爱心版”界面,放大字体、简化操作流程,让老年旅客也能轻松购票;部分车站试点“无障碍购票专窗”,支持现金支付与人工引导。从购票到乘车,从候车到出站,铁路部门将无障碍理念融入每个环节。这些改变看似细微,却直击残疾人出行的痛点。

“渠道畅通、受理规范、服务到位、交接清楚、保障有力”,这短短二十个字,是铁路部门为残疾旅客出行服务制定的明确标准。铁路服务持续提质优化,这不仅是铁路行业自身进步的直观体现,也在悄然重塑社会观念。随着铁路事业飞速发展,残疾人凭借完善的铁路服务得以顺畅出行,能够平等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无障碍出行的实现,承载着残疾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展现着他们 “不被定义的人生”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业不能让任何一个群体掉队。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而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理应成为托举这份事业的坚实力量。从购票到乘车,从站台到远方,每一次服务的优化,都在为残疾人铺就更平坦的追梦之路。(蔡云)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