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6月11日讯 在高铁飞驰、城际列车密集如织的今日中国,一抹别样的“绿”依然执着地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它们是票价低廉、站站停靠的公益性“慢火车”。这些看似被速度时代遗忘的钢铁长龙,对沿线深山中的居民而言,却是无可替代、承载着柴米油盐与人间烟火的“生命线”。在风驰电掣之外,它们以特有的节奏与温度,默默守护着一方水土的生息与希望。
它是深山居民的“移动市集”,承载着生计与日常的希望。 当晨光熹微,站台上便聚集了肩挑背扛的乡亲。新鲜的瓜果蔬菜、活蹦的家禽、手工的山货……这些自家出产的宝贝,随着慢火车的“哐当”声,被运往山外更大的集市。返程时,车厢里又塞满了油盐酱醋、化肥农药、孩子们的新衣书本。这列慢车,就是大山与外界物资交换最可靠、最实惠的动脉。没有它,许多闭塞山村的生活成本将陡增,山货难以变现,日常所需亦成难题。它让深山的产出有了去处,让山外的文明得以流入,是名副其实维系生计的“车轮上的市场”。
它是亲情纽带的“温暖载体”,编织着游子与故土的牵挂。 对于散居深山的老人、留守的孩童,慢火车是连接远方亲情的唯一桥梁。在外的游子,沿着这条熟悉的轨道归家;求学的孩子,依靠它周末往返于家校之间。车厢里,乡音亲切,熟识的面孔互话家常,承载着无数团聚的期盼与离别的叮咛。一位常坐慢车的老农说:“这车慢是慢点,可它稳当,站站都停,村里娃娃去县里上学、老人去城里瞧病,都指着它哩!” 它不以速度取胜,却以无言的守候,保证了深山居民“出得去,回得来”,让地理的阻隔无法切断亲情的血脉,让山里的灯火始终与远方的星光相连。
它是文化根脉的“守护使者”,维系着乡土社会的独特生态。 慢火车穿行的区域,常常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或文化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文化流动的通道。身着民族盛装的乡亲乘坐它去参加远方村寨的节庆;山歌民谣在车厢里不经意地流淌;传统手工艺人带着作品走出大山寻找知音。慢火车以它的包容性,尊重并维系着沿线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网络,避免了因交通不便而导致的文化孤岛化。它允许生活按照山里的节奏延续,让独特的习俗、技艺和人情味,得以在车轮的节奏中生生不息,成为守护文化多样性的无声力量。
时代的列车轰鸣向前,追求速度与效率是发展的必然。然而,穿行于大山褶皱间的公益性慢火车,以其特有的“慢”与“稳”,为我们丈量着发展的温度与文明的厚度。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价值计算,成为国家为最基层民众、最偏远地区兜住民生底线、守护社会公平、保存文化多样性的有力见证。当高铁如银梭般编织着中国的未来图景时,这些依旧在深山间从容前行的“绿皮”慢车,以其深沉而坚韧的脉动,无言诉说着:发展的速度可以风驰电掣,但抵达人心的关怀,有时需要慢下来,等一等那些被山峦阻隔的脚步。 这悠长的汽笛与哐当的节奏,是山岭深处最温暖的时代回响,也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文刻度。(马海东)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