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三角高铁网络为“苏超”爆火赋能

2025-06-18 09:38:20 编辑:拓

本网6月18日讯 这个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爆火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13支以城市命名的球队、场均近万人的观众规模、单场3万人的观赛纪录。铁路部门为赛事增开南京至宿迁、徐州至苏州等十余条跨城线路时,将长三角高铁网络的潜能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动能。

江苏素有“十三太保”之称,省内城市经济均衡但文化竞争激烈。而“苏超”通过以城市命名的球队设计,将这种竞争转化为良性互动的契机。铁路部门增开南京至徐州、徐州至苏州等线路,覆盖省内主要经济带;连云港至南京的直达车次,则打通了苏北与省会间的“最后一公里”。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让原本分散的城市文化认同凝聚为集体狂欢。这种“跨城观赛”模式,本质上是通过交通网络重构了城市间的关系,竞争依然存在,但更强调“竞合共生”。

“苏超”的经济价值早已超越门票本身。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套餐”,扬州将中场休息变为非遗展,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突破2万单。这些创新背后,是地方政府对“体育+文旅”融合的精准布局。而高铁的运力保障,让这些分散的消费场景得以串联成链。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赛事期间长三角区域高铁票务收入同比增加32%,部分线路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高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群一体化的神经网络。过去,“散装江苏”的标签常被用于调侃省内竞争的无序性,但“苏超”通过高铁串联的跨城观赛,将这种竞争导向了更具建设性的方向。一方面,高铁缩短了城市间的心理距离。当南通球迷乘坐高铁1小时抵达南京观赛,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对手的球技,更是南京的城市管理能力、场馆运营水平;而南京主场的爆满,也让其他城市看到“如何将足球转化为城市名片”。另一方面,高铁带来的流量倒逼城市提升公共服务。这些改进最终惠及本地居民,形成“赛事红利”的长期留存。

苏超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在足球领域的魅力,更在于它与区域经济活力的巧妙融合。长三角高铁网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赋能作用,催生了“跨城观赛 + 文旅消费”的新模式,打开了一扇通往多方共赢的大门。(刘佳芹)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