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黛瓦青墙:合工大学子在浦市古镇以法学视角凝视百年风物

2025-07-11 09:21:05 编辑:拓

(通讯员 彭明)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情系酉水新生,法护苗乡未来”暑期实践团队深入湖南省泸溪县浦市古镇,开展调研取景。队员们走访李氏宗祠、李家书院、万寿宫、万荷园等历史地标,与当地村干部、文物管理者深度对话,在青石板巷与明清建筑群间,探寻“湘西四大名镇”之一。

在始建于清代中早期的李氏宗祠,团队跟随管理员李长海的讲解,触摸到浦市商帮的辉煌过往。明末李氏家族由江西迁居湘西,家族世代从政,有“一门五县令”的牌匾,后又以冶铁、桐油贸易崛起。清中后期家族创“李炳记号”商行,年销桐油数万担远销东南亚,成就一代仕商传奇。如今,这座院落中,精美的木雕门廊与青砖墙仍诉说着当年“小南京”的繁华。而不远处的李家书院则展现了李氏家族“重教崇文”的传统。书院内保留的文物古迹再现了浦市当年“巷巷有学堂,户户读书声”的盛景。管理员介绍,近年书院开设拓片制作、古籍修复体验课,吸引游客亲手参与文化传承。

图表 1管理员向队员介绍李氏宗祠

法治思维于此显出其精准而务实的光彩。在宗祠斑驳的砖墙前,在书院的天井下,队员们热烈讨论起《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地方性保护条例如何在乡土深处有效发力。

而作为实践的重点考察点,万寿宫,又称豫章会馆,见证了浦市13省商帮的历史。这座清光绪年间的江西客商会馆,是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辰河高腔的发源地。在戏台两侧“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孔演尽忠奸情”的楹联下,管理员向团队讲述了当地戏剧的嬗变:“辰河高腔原是中元节祭祀孤魂的仪式曲…在2017年,我们的经典曲目《目连救母》赴欧洲演出… ‘东方艺术瑰宝’正从祭坛走向世界。”

图表 2万寿宫大门

穿过青石板巷,团队抵达古镇生态更新的典范——万荷园。百亩荷塘与明清马头墙相映成趣,湖畔增设的茶社、写生长廊吸引众多游客。“过去这里只是蓄水洼地,现在成了浦市‘新名片’。”当地村干部介绍,荷园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村民参与划船导游、莲蓬销售,年均增收超万元。团队成员在荷园畔采访了经营鼓儿糍小吃的张慧兰。她笑道:“以前只在过年做传统点心,如今祖传手艺成了致富法宝!”像她这样的经营者在浦市已有百余户。灯盏糕、马蹄糕等濒临消失的小吃因旅游重焕生机。

图表 3团队负责人与当地村干部深入交谈

当实践团队在夕照中回望浦市黛色连绵的屋脊轮廓,青年人的求知渴望与千年古镇沧桑文脉在那一刻真诚相拥。队员们带着对浦市古镇文化保护的初步理解踏上归途。这次经历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实践的细微之处,也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可贵的素材。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