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8月7日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点燃乡村孩子的创造热情,响应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根基培育,近日,华北电力大学“‘童’心筑梦,‘阜’见未来”暑期实践队走进阜平县凹里村长林希望小学,与孩子们共同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之旅。
图 1实践队员清点实验材料
巧手翻飞间,木片与齿轮精密嵌合,古老的船舶智慧在指尖重现生机。实践队员们精心准备了明轮船制作材料包,引导孩子们追溯机械动力船的源头。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屏息凝神,依循细致的讲解与图例,专注拼装。随着最后部件的嵌合,一艘艘承载着古代匠心的电动明轮船模型便跃然眼前。
在组装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指导操作,更同步阐释了其由古代车轮舟演变而来的历史与翻腾水波的动力原理。模型虽简,却生动具象了机械之巧与先民之智。
图 2实践队员指导孩子们制作明轮船
紧接着,实践队员带领孩子们从水上动力转向了天空能源。一方小小的硅晶板承接阳光,便驱动着“卫星”徐徐旋转,无声诉说着向太阳借力的奥秘。实践队顺势引导孩子们探索清洁能源的未来,动手制作太阳能卫星模型。光瀑倾泻,模型轻盈转动,直观地演绎着光能转化为动能的精妙过程。
制作太阳能“卫星”,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卫星的基本构造,更使他们深刻感知到太阳能这一国家重要研究方向所蕴含的磅礴力量,加深了孩子们对可持续能源应用的认知。
图 3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月球知识
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歇,当目光从能源应用投向深邃的宇宙,实践队员们又为孩子们解答起孩子们对夜空中那轮明镜的种种好奇。细线悬垂,银蟾玉盘相映而转,宇宙规律的画卷在指尖悄然展开。队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地月系统知识,并协助制作了精巧运转的地月模型。模型清晰地模拟出月球环绕地球运行的永恒轨迹。
这不仅是一次纯粹的天文知识启蒙,更引导孩子们以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白玉盘”等千古诗篇中的文化意象,理解其背后遵循的宏大宇宙秩序,将认知的边界拓展至天体运行的法则。
图 4课程最后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合影
明轮破浪,展现动力的澎湃韵律;卫星追光,揭示能源的转化伟力;地月循轨,诠释苍穹的运行法则……这些寓教于乐的趣味实验,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为孩子们推开了科学殿堂的大门。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华罗庚先生的名言,在此刻的探索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孩子们亲手拼装明轮、调试卫星、模拟地月运行,这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解开了萦绕心头的自然之谜,更点燃了创造的热情之火。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与动手的熔炉中,淬炼出探索未来的关键能力。一颗颗融合了科学好奇与创新勇气的种子,已悄然撒于童稚心田。实践队员坚信,这棵以亲身实践浇灌的幼苗,必将在科教兴国的沃土中破土萌发,成长为支撑民族创新伟业的参天之林。
撰稿人:谢思缘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