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为基;美育赋能,点亮未来。自7月13日起,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五彩花蕾”美育支教队走进河北保定易县,用五天的艺术浸润为乡村孩子播撒审美种子。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拼图,这场支教不仅填补了乡村美育资源的缺口,更以画笔、歌声与创意,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养分。在收官课堂上,志愿者们坚守初心,用精心准备的最后一课,为这段美育之旅画上圆满句点,让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静待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
清晨的操场被朝阳镀上金边,一节活力满满的武术课拉开了当日活动的序幕。志愿者刘荣洋为孩子们讲解了一套基础武术动作的要领,随后亲自示范,动作刚劲有力,瞬间吸引了孩子们。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模仿练习,稚嫩的动作里透着认真。有的孩子跟着老师反复调整动作,有的悄悄观察同伴的姿势改正自己。两节课下来,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有一人叫苦。阳光下,他们坚毅的眼神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不服输的韧劲。
从户外运动归来后,由志愿者尹博远和吴欣瑜为孩子们带来音乐的疗愈,抚平孩子们激动的身心。志愿者尹博远、吴欣瑜以 “家国情怀” 为主题,带孩子们走进这一堂关于历史的特殊的 “音乐课堂”。课程以港澳回归历史为背景,通过播放史料片段、讲解歌曲创作故事,引导孩子们赏析《七子之歌》与《紫荆花盛开》。《七子之歌》那悲切而深沉的旋律,诉说着澳门曾经的苦难与对祖国怀抱的渴望,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与期盼。而《紫荆花盛开》则以华丽激昂的旋律,展现着香港回归后的繁荣与希望,孩子们的歌声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在回荡在教室的稚嫩嗓音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历史,与过去的游子归乡相共情,更在音乐的熏陶下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明白了音乐作为时代记忆与民族精神载体的深刻意义。音乐的感染力,让家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午后的课堂飘着 “异域风情”,志愿者宋盈岳带来的非洲文化分享课成了孩子们的 “兴趣焦点”。她用生动的动画短片展示非洲草原的动物迁徙和热烈的非洲传统舞蹈。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对非洲的了解越来越多,兴趣也不断加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宋盈岳笑着一一解答,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这场跨越大陆的文化对话里,让孩子们知道 “世界很大,有很多不一样的美好”。
最后一节课,由志愿者罗于涵和冯钰琦带领孩子们完成纸糊灯笼的制作。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气球上糊满纸巾,用干花草装饰灯笼,孩子们拿着干花草慢慢拼贴出喜欢的图案。等胶水风干后,志愿者又拿出了小电灯,孩子们屏住呼吸将其放入灯笼。“亮了!亮了!” 随着此起彼伏的欢呼,教室里亮起数十盏五彩灯笼,光影透过干花草的缝隙落在孩子们脸上,映出比灯光更亮的笑容。
五天的支教时光终有落幕时,但那些被播下的种子才刚刚开始生长。武术课上的坚韧、音乐课里的情怀、文化课中的好奇、手工课里的创意,共同构成了美育的“养分”,正悄悄滋养着乡村孩子的精神世界。在这场支教里,真正盛开的花朵是“留下了什么”,是孩子们眼中对美的向往,是他们拿起画笔、张开歌喉时的自信,是对更广阔世界的探索欲,是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自信心。未来,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五彩花蕾美育支教队会继续努力,为乡村美育投入更多的青春力量,让美育的种子更多的生根发芽,当更多孩子能在艺术的滋养中绽放潜能,乡村的未来,必将因这些 “五彩花蕾” 的绽放而更加绚烂。
作者:王子涵 罗于涵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