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铁路用流动的温情书写城市与世界的对话

2025-08-27 09:43:58 编辑:拓

8月的成都,芙蓉花开正艳,世界运动会的圣火在蓉城点燃。当全球运动员、观众与媒体跨越山海而来,中国铁路如同一条条灵动的“钢铁绸带”,将场馆、酒店、城市与人心紧密串联。从赛前的交通保障到赛中的文化交融,从精密的服务细节到温暖的人文关怀,铁路以“硬核实力+柔性温度”的双重姿态,不仅为世运会筑牢了交通根基,更绘就了一幅流动的“中国城市形象长卷”,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中国。

织密交通网络,用“零差错”保障诠释大国担当

世运会是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其成功举办离不开高效、可靠的交通支撑。面对赛事期间日均数万人次的客流需求,铁路部门以“精准调度+科技赋能”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加密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列车班次,让运动员从机场到场馆的“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智能“刷脸”进站系统将通行效率提升40%,多语言服务台的志愿者用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10余种语言为国际友人答疑解惑;特别设立的“世运物资绿色通道”,则让赛事器材、医疗设备等关键物资以最快速度抵达赛场。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铁路系统对“赛事无小事”的深刻认知。从列车运行图的动态调整到站场设施的专项维护,从应急预案的反复推演到工作人员的全员培训,铁路部门用“零差错”的运转,为世运会构筑起一条“钢铁防线”。正如一位参与赛事保障的铁路调度员所言:“我们的每一次调度、每一次检查,都是在为运动员的冲刺加油,为世界的相聚护航。”

激活文化基因,让“流动的列车”成为城市叙事的主角

铁路不仅是交通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移动舞台”。在成都世运会期间,一组“世运主题列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车身绘制着本届赛事的吉祥物“蓉宝”与太极、武术等运动剪影,车窗贴膜印着青城山、都江堰的山水轮廓;车厢内,循环播放的《成都》改编版歌曲中,“铁路修到了锦江边”的歌词,将交通发展与城市变迁的共鸣娓娓道来;座椅扶手上的“熊猫书签”、小桌板上的“川剧脸谱”贴纸,更让乘客在方寸之间触摸到天府文化的温度。

当列车穿梭于成都平原的绿野田畴,窗外的油菜花田与远处的现代新城交相辉映,车内乘客手持“世运护照”打卡互动,这段旅程早已超越了“出行”的范畴,成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正如一位外国运动员所说:“乘坐这趟列车,我不仅看到了中国的速度,更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它古老又鲜活,传统又现代。”铁路用这种方式,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当代风貌编织成流动的叙事,让世界读懂了一个“有故事的中国”。

传递民生温度,用“贴心细节”书写人民至上的答卷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铁路服务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针对世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铁路部门提前在站台铺设防滑垫、搭建避雨棚,列车上备足御寒毛毯与热饮;考虑到运动员携带的冲浪板、滑雪杖等特殊器材,部分列车专门增设了行李架加固装置,为“大家伙”预留了“专属座位”;更有志愿者团队推出“多语种引导”“轮椅接送”等服务,让残障人士也能顺畅出行。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诠释。

一位带着孩子观赛的成都市民感慨:“以前坐高铁,只觉得快;这次看世运会,才发现铁路服务这么‘贴心’——从进站到上车,每个环节都有人引导,连孩子的推车都有专人帮忙搬运。”当铁路将服务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它便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轨道,而是一根根连接情感的“温暖纽带”。

从“钢铁动脉”到“流动名片”,成都世运会中的铁路故事,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更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彰显。当全球运动员乘着中国铁路奔赴赛场,当世界通过列车的车窗看见中国的山水与人文,这条“钢轨上的世运画卷”,不仅书写了城市与世界的对话,更传递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强大,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对人的关怀;真正的开放,不仅是空间的连接,更是文化的共鸣。

圣火终将熄灭,赛事总会落幕,但铁路承载的温情与梦想永不落幕。正如一位铁路工作者在世运会闭幕式上所说:“我们铺就的不仅是一条条轨道,更是通往世界的友谊之路。”当钢铁巨龙继续在神州大地上飞驰,它将继续书写更多流动的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永远向前、永远温暖的中国。(文/王志强)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