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组成的“七彩润童心,协力筑未来”志愿服务团,奔赴实践基地,开展以“倾听心底的声音”为主题的暑期活动,用科技科普搭建沟通桥梁,在陪伴中解码儿童成长需求。
一、AI启蒙:搭建科技与童心的对话窗口
实践团首推人工智能科普课程,以“认知-实践-思辨”三阶模式,为孩子们打开科技世界的大门。课堂上,志愿者结合“智能语音助手讲故事”“刷脸支付买零食”等生活场景,拆解AI原理,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可感。互动体验工坊里,孩子们化身“AI小训练师”,在图形化平台训练简易图像识别模型,用Scratch编程实现“AI避障小游戏”,亲手触摸科技脉搏。
伦理思辨环节成为“童心观察站”:围绕“AI能否替代老师”“机器人该不该有情绪”等话题,孩子们激烈讨论,“AI能批改作业,但没法拥抱安慰我”“机器人讲故事没感情,不如姐姐讲得好”,稚嫩话语折射出对“情感联结”的重视。志愿者借机引导,让孩子们明白科技工具与人类温度的互补,更在倾听中捕捉到“渴望真实陪伴”的成长诉求。
二、科创实践:在动手探索中听见成长渴望
科技趣味实践课,成为观察儿童兴趣的“实验室”。“小小工程师”用吸管、纸杯搭建桥梁,测试承重时,孩子们自发讨论“怎么让桥更稳”,折射对“解决问题”的执着;浮沉实验里,反复调整盐量观察鸡蛋悬浮的专注神情,藏着对“探索规律”的好奇;废旧材料制作“环保笔筒”时,“给笔筒画笑脸”“做个能分类的垃圾桶”的创意,展现对“美好世界”的构想。
科学知识竞答中,“空气动力车原理”“电路串联秘密”等问题点燃热情,孩子们为争抢答题权举手大喊,让志愿者看到“求知欲的喷发”。这些动手瞬间,不仅是科技启蒙,更让实践团听见孩子们对“探索未知、创造价值”的强烈渴望。
三、陪伴赋能:从科技课堂到心灵共鸣
除科技课程,实践团关注儿童全面成长,将“倾听”融入课业辅导、日常互动。课业辅导以“游戏化任务”开展,语文“字词闯关”、数学“生活应用题”、英语“情景对话”,让学习变成趣味挑战;课间休息时,志愿者主动围坐,听孩子们分享“最喜欢的动画片角色”“想和爸爸妈妈去的地方”,在闲聊中捕捉“被关注、被理解”的情感需求。
此次实践,华电研究生志愿者们以科技为媒,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专注“倾听童心”:从AI伦理讨论中捕捉情感需求,在科创实践里发现兴趣方向,于日常陪伴中解码成长渴望。当科技课程成为“观察窗口”,实践团真正读懂——儿童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灌输,更是“有人懂我奇奇怪怪,陪我可可爱爱”的情感联结。这场以科技为名的实践,最终回归教育本质:让陪伴有温度,让成长被看见。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