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安徽财经大学"红绿先锋队"实践团队一行4人抵达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开展为期三天的"乡村振兴 千村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和协助下,团队开启了深入乡村、贴近农户的实地调研。为保障调研质量,队员们行前做足功课,精心设计了涵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等多维度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贴心准备了实用小礼品,以期通过真诚交流获取真实有效的一手数据,深入了解前南峪村乡村振兴的实践现状与显著成效。
图为前南峪村践行“两山”理论的标志性标语。刘康宁 供图
探访“绿色前南峪”,解锁生态致富密码
要解锁前南峪的生态致富密码,就必须亲身走进它的青山绿水。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这片“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一探究竟。密码的第一重,藏在“立体生态农业”的宏伟蓝图里。队员们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被规划成极富层次的“生态经济沟”:山顶松柏戴帽,涵养水源;山腰板栗、苹果缠腰,带来经济效益;山脚水果抱脚,发展采摘观光。这种模式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更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系统。密码的第二重,在于绿色产业的“链条延伸”。实践团成员从负责人了解到当地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了解了从鲜果到果汁、果脯的深加工过程,更惊喜地发现,前南峪的“致富经”早已超越第一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蕴,乡村旅游、红色研学、特色民宿等业态蓬勃发展,真正让“叶子”变“票子”、“风景”变“钱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前南峪的实践雄辩地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康庄大道。
图为前南峪村三号生态经济沟。刘康宁 供图
红绿交织处,乡村正振兴
实践的最后,我们与几位村民的对话为这次调研画上了深刻的注脚。一位村民摩挲着粗糙的双手,告诉我们:“以前守着青山过穷日子,只有乡村振兴,老百姓生活才能提高,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过往艰辛的回忆与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而更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青年带来的蓬勃朝气。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碑前我们看到一位奇特的少年,他似乎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稚气,看上去沉稳而有朝气,他说从小他就是听着抗大的故事长大的,一直被抗大精神激励着,他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红色精神”铸就的奋斗底色与“绿色发展”催生的无限活力在此完美交融。前南峪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是一代代人坚守信念、薪火相传,将“绿水青山”的朴素理念,通过不懈奋斗,书写成“金山银山”的壮丽现实。这幅红绿交织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因为有这些可爱可敬的奋斗者,而变得无比生动且充满希望。
图为红绿交织处实践队采访村民。刘康宁 供图
(通讯员:刘康宁 陈亚慈 张浩林 朱思泽)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