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红色基因传承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025-08-29 10:35:51 编辑:拓

2025年6月28日至7月1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经济管理系“红色基因传承队”的成员们,在河北省保定市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馆内赴法勤工俭学的革命先辈留下的珍贵记录,感悟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深入学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光辉历史。这场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旨在让青年学子们从百年前同龄人负笈海外、寻求真理的壮举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图 1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大门

理论奠基:线上共绘精神图谱

6月28日至30日的线上学习阶段,团队成员揭庆申、江国铭、阿依多斯·托里别克并未急于奔赴实地。他们首先沉下心来,集体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章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并重点梳理了党的早期历史,特别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关键作用。成员们分工查阅史料、观看《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专题纪录片片段,在线上讨论中碰撞思想。“线上学习为我们建立了基本的历史坐标和理论框架,”团队负责人揭庆申在会后总结道,“这让我们走进纪念馆时,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带着敬仰去触摸历史。”

实地寻访:方寸之间见峥嵘

7月1日清晨,团队准时抵达位于保定市金台驿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这座由古朴院落组成的纪念馆,展厅分布在不同的小楼内,每一栋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记忆。

步入核心展厅,巨幅主题浮雕《寻路》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青年学子们负笈远行的群像,在光影下凝固成永恒的求索姿态。揭庆申长久驻足,浮雕上那些坚毅的目光仿佛穿透时光,与展厅内精心陈列的实物史料无声对话。一件件褪色泛黄却重若千钧的展品,成为他们叩问历史的向导。

图 2 揭庆申在纪念馆内参观

在“勤工岁月”展区,一件打着深色补丁的粗布工作服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旁边的工卡照片上,青年面容清瘦,眼神却亮如星辰。队员江国铭仔细阅读展板说明:“在法国施耐德工厂,中国学生每日工作十小时以上,从事繁重的铸铁、翻砂等工种……”油污浸染的袖口、磨损严重的肩线,无声诉说着谋生的艰辛。展柜里一张泛黄的工资单清晰记录着微薄收入,旁边注释标明,这些血汗钱大部分被用于购买《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白天是满身油污的工人,夜晚是如饥似渴的学子,”江国铭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物质的困顿从未熄灭他们心中救国图存的火焰,工装包裹着的是滚烫的赤子之心。”

图 3 江国铭在纪念馆内参观

“家国万里”展区的一面展墙贴满了泛黄的信笺,字迹或工整或潦草,却都力透纸背。一封父亲写给留法儿子的家书尤为引人注目:“吾儿见字如面:闻汝勤工俭学,甚慰。家国积弱,非有真学问、大毅力者不能救……”朴实的文字道出了那个年代千万个中国家庭忍痛送子远行的深意与期盼。展柜中,一张由多位留法学生集体签名的明信片吸引了阿依多斯·托里别克的注意,上面简短寄语却重若千钧:“真理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团队成员们在这些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前久久驻足,纪念馆内一片寂静,唯有历史的回响与信仰的力量在空气中无声流淌。

图 4 阿依多斯·托里别克在纪念馆内参观

“信仰之光”展区则清晰地勾勒出留法青年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带回神州大地。在蔡和森展板前,团队成员们围拢在一起,仔细研读一份1920年他写给毛泽东的信件复印件:“吾兄润之:……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信中不仅详述了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更明确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必要性。展板文字清晰地标注:正是蔡和森在留法期间,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并系统阐述了建党理论。“百年前,这些和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在异国他乡的工厂油污里,在求学的困顿中,锻造出了救国的理论武器,”揭庆申凝视着展板,深有感触,“他们的选择与坚持,就是信仰穿透黑暗最有力的证明。”

纪念馆内一处复原场景,再现了当年华法教育会简陋的办公环境。一张旧书桌上,摊开着一本《法兰西内战》的读书笔记,字迹工整,页边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旁边摆放着留法学生们自编自印的《少年》刊物,纸张虽粗糙,字里行间却闪烁着锐利的思想锋芒。团队成员们仿佛看到,在那些昏暗的夜晚,一群忧国忧民的青年围坐于此,激烈的思想碰撞迸发出照亮民族前路的火花。“从最初怀揣‘实业救国’的朴素理想,到最终确立‘革命救国’的道路,”团队成员在参观后的交流中总结道,“这间小小的斗室,见证了一代青年思想的伟大觉醒与涅槃。”

沉淀升华:从感悟到行动

7月2日至8日的总结阶段,团队成员们不再身处纪念馆,但那些震撼心灵的画面与思考仍在延续。他们系统整理拍摄的数百张照片和视频素材,反复回看笔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深度梳理与提炼。在指导老师战馨雨的指导下,团队围绕“留法勤工俭学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着手撰写实践研究报告。他们着重思考:百年前青年们展现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的执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如何在当代青年的学习与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图 5 纪念馆内展区一角

“十天的实践,特别是纪念馆里沉浸的一天,让历史课本上的名字和事件变得无比鲜活、厚重。”团队负责人揭庆申在总结会上分享道,“站在那些展品前,我们才真切体会到‘寻路’二字的千钧分量。百年前的青年们,是在为积贫积弱的祖国寻找一条生路。今天,我们站在他们用信仰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肩上的责任就是让这条通往民族复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留法前辈们用青春和行动书写的答案,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唯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青春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红色基因传承队”此次深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信仰的加固。纪念馆里那些带着历史体温的实物、穿越烽火的家书、闪耀思想锋芒的笔记,在他们心中构筑起清晰的精神坐标。当一代人亲手解开另一代人留下的精神密码,历史的回响便拥有了塑造未来的磅礴力量。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里铭刻的每一道印记,终将化为青年学子心中不灭的星火,照亮属于新时代的长征路。

通讯员:揭庆申

指导教师:战馨雨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