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财大暑假“三下乡”:以青春之力,织密基层反诈防护网

2025-09-01 09:12:38 编辑:拓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世书院怡1赴河南省项城市宣传反诈知识、筑牢反诈意识暑假社会实践团以“凝聚青春力量,筑牢反诈意识”为主题,于河南省项城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走访乡村,深耕街道,进入学校,提升群众反诈意识。用专业知识与热忱行动,为当地群众筑就一道坚实的反诈“防火墙”。

一、化身反诈大使,播撒青春防护种子

6月29日,实践团团员走进了项城市荣新路学校,化身反诈大师,播撒青春防护种子,用生动有趣的PPT互动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筑牢反诈意识。

学生认知能力尚未成熟,认知能力不足,防骗教育缺乏,这使得学生群体逐渐成为诈骗犯重点关注的对象。为切实守护学生的财产安全与成长环境,团队成员带着精心准备的反诈宣传材料走进校园,运用“趣味互动+真实案例+PPT”模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反诈安全教育课。课堂上,团队成员没有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而是先将精心制作的反诈宣传海报分发给每个孩子。这些海报摒弃了严肃的文字堆砌,转而以色彩鲜艳的卡通形象为主角,海报上有趣的卡通形象令孩子们爱不释手。随后,团队成员结合卡通风格的PPT 为孩子们讲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遇到陌生链接,小熊会告诉我们不要点”。“海报 + PPT + 真实案例” 的结合方式,让抽象的防骗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原本可能枯燥的安全教育,变成了孩子们愿意参与的互动课堂。

团队成员用这种充满童趣的方式,不仅让反诈知识真正走进了孩子心里,更用卡通形象与温暖互动,为孩子们的成长筑起了一道柔软却坚固的安全防线。

图1为实践团团员为孩子们开展反诈小课堂

二、防诈科普进乡村,为老人守护“钱袋子”

8月6日至8月7日,实践团团队成员走进项城市郑郭镇北街村,用接地气的方言为老人们宣传反诈骗知识,旨在帮助老人筑牢反诈骗意识,把防骗知识种进乡村土壤。

农村地区的老人因信息闭塞,与防骗认知脱节,因此是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团队成员针对这一现象深入项城市郑郭镇北街村,前往老人家中为老人们开展反诈小课堂,用接地气的方言将专业性较强的反诈骗知识转化为老年群体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的通俗内容。反诈小课堂上,团队成员们采用“方言+真实案例”的模式,以朴素的方言拆解冒充子女、虚假养老服务等诈骗套路的真实案例,教会老人们如何识破诈骗套路,守护自己的“钱袋子”。同时,团队成员将精心设计的反诈海报贴到了北街村的村委会公告栏、村口小卖部外墙、文化活动广场等显眼处,海报上“别让养老钱变‘养老险’”“守护孩子的零花钱”等标语,配上生动的防骗漫画,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能随时学习的“反诈教材”。

团队以贴近基层的宣传方式,帮助农村老年群体构建反诈骗意识防线,让老人掌握辨别风险的基本能力,切实保障其晚年生活安全与财产安全。

图2为实践团团员进入老人家中为老人普及反诈骗知识

图3为实践团团员在北街道村粘贴反诈海报

三、深耕街道普防骗,练就新“火眼金睛”

8月8日至9日,实践团团队成员走进项城市的吉祥湖与北苑路,深耕街道,用街头问卷的方式向行人普及防骗意识,为群众筑牢反诈“防护网”。

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迭代与诈骗套路的翻新,诈骗现象日益严峻,诈骗阴影始终笼罩着群众,为此团队成员走街串巷,通过 “问卷摸底 + 针对性答疑” 的模式,一边向过往市民发放反诈宣传单,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杀猪盘”“保健品诈骗”等常见骗局;设计了包含基础防骗知识的问卷,通过填写问卷了解市民的认知盲区,再针对性地答疑解惑,让反诈宣传更具实效性。与此同时,为调动行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团队成员设计有趣的“有奖竞答”环节,成员设计了一些包含日常高发骗局的反诈题目,只要答对一道,就能获得定制水杯、卡通小玩具等礼品,轻松的互动中加深了群众对反诈知识的记忆。

从街头递出的每一张宣传单,到耐心细致的案例讲解;从精准摸底的问卷调查,到趣味十足的有奖竞答,团队成员用“接地气”的普法活动,用专业知识与热忱行动,将反诈知识融入互动,为市民筑牢财产安全的街头防线。

图4为行人在实践团团队成员的指引下完成调查问卷

此次“三下乡”活动,团队成员用专业知识与热忱行动,将反诈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守护。此次活动让群众们深有感触,大家从活动中学习反诈骗知识,从对诈骗“一知半解、心存侥幸”,逐渐转变为 “主动学习、积极防范”,在当地群众心中筑就一道坚实的反诈“防火墙”。

图5为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合影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