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烽火中的“动力”与当下的“担当” ——一名华电学子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的征文》

2025-09-01 09:14:32 编辑:拓

站在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的校园里,望着实验室里运转的热力循环装置,指尖划过课本上“能源动力”的专业词条,我总会想起80年前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身影。作为动力工程系的一名学生,当“抗战胜利”的字眼与我的专业、我的校园、我的成长重叠,我才真正读懂:那段浴血岁月从未远去,它早已化作精神的火种,照亮我们这代青年的前行之路。

记得初次在专业课上听老师讲“抗战时期的能源困境”,心中满是震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工业基础本就薄弱,重要煤矿、电厂多被日军侵占,后方军民连基本的照明用电、工厂动力都难以保障。但就是在这样的绝境里,无数工程师、技术人员冒着炮火,把设备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在西南联大的实验室里演算动力公式,在川滇公路的悬崖边运送发电器材——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却用算盘算出了能源调配的最优解;没有安全的环境,却用双手为抗战前线点亮了“动力之光”。这让我想起现在实验室里的日子:有时为了调试一个热力系统参数,我会反复演算、多次试验,偶尔也会因数据偏差而烦躁。可每当想起抗战时期那些前辈,就会明白:我们追求的“精准”,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指标,而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不服输”——当年他们靠这份执着打破了敌人的能源封锁,如今我们更该靠这份坚持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在学校的校史馆里,有一张泛黄的照片让我印象深刻:1946年,我校前身——北平电力专科学校的师生们,在战后废墟上重建实验室,黑板上还留着“工业救国”的字样。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而电力作为工业的“血液”,成为重建家园的关键。前辈们深知,只有掌握核心动力技术,才能让国家真正站起来、强起来。这份“能源报国”的初心,就这样一代代传到了我们手中。现在的我,每天穿梭在教学楼与实验室之间,学习锅炉原理、汽轮机运行、新能源发电技术,不再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当国家需要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时,当“双碳”目标需要技术突破时,我们动力工程学子能做些什么?答案就藏在抗战先辈的故事里——他们用技术保家卫国,我们就用技术强国兴邦;他们在战火中守护能源命脉,我们就在和平年代筑牢能源安全的基石。

本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读懂中国”实践活动,沿着保定周边的抗战遗址行走。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旧址,讲解员说起当年八路军战士用自制的“土发电机”保障通讯的故事:没有燃油,就用柴草加热锅炉;没有精密零件,就用炮弹壳改装部件。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参与的“生物质能发电”课题——原来我们现在研究的清洁能源技术,与当年先辈们“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智慧,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抗战精神从不是一句口号,它是面对困难时的创新,是坚守初心时的执着,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需要像先辈那样面对枪林弹雨,但需要像他们那样,把专业所学变成报国之力:在实验室里多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在项目中多优化一个运行参数,在未来的岗位上多保障一次能源供应,都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

80年过去了,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动力源”,持续为我们注入前行的力量。作为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的一名学生,我深知:我们手中的笔,是演算公式的笔,也是续写报国篇章的笔;我们眼前的设备,是学习技术的工具,也是建设强国的武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抗战先辈的精神,在能源动力的赛道上一步一思考、一步一前行,用专业能力守护祖国的“能源心脏”,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光芒!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动力工程系

征文作者:王烁

指导教师:夏瑜泽

2025年8月30日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