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9月1日讯 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了解河流生态现状,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文脉夏行”实践团队踏上滹沱河与滦河流域的社会实践之旅。团队以观察滹沱河生态面貌,探索滦河生态现状,从而思考治河经验互鉴可能为主题,在实地观察中积累认知,开启一场与河流生态对话的实践之行。
初至滹沱:目睹治理后的生机盎然
实践首站,团队抵达滹沱河流域。一踏入这片区域,滹沱河生态修复的成果便直观地展现在眼前。往昔裸露的河床,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所覆盖,宛如给河流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绒毯。水流清澈而平缓,偶尔能看到水鸟低低地掠过水面,留下灵动的身影。团队成员沿着河岸缓缓行走,用镜头记录下芦苇丛在风中轻轻摇曳的优美姿态,仔细观察浅滩处小鱼穿梭往来的痕迹,切身体会到生态修复为河流带来的蓬勃生机。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滹沱河过去的模样——曾经宽阔的河道变得干涸,有些区段更是垃圾成山,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如今,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河道重新呈现出绿水清波的美丽景象。从居民们的讲述里,团队捕捉到“生态补水让河道‘活起来’”“沿岸绿化改善了周边小气候”等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鲜活的生活观察,成为理解滹沱河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也让成员们深刻意识到治河工程对人居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
探访滦河:洞察生态本真状态
告别滹沱,团队奔赴滦河流域。滦河蜿蜒穿过山谷与平原,不同河段呈现出各异生态面貌。在上游山区段,河水清澈湍急,两岸植被茂密,生态链相对完整;而到了中下游农业区,河岸可见农田灌溉设施,部分河段因雨水冲刷,携带少量泥沙,水质透明度有所降低。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观察记录滦河的水文特征、沿岸生态类型。有人专注拍摄河岸植被,区分原生植物与人工种植苗木;有人蹲守河边,记录鱼类、鸟类活动痕迹;还有人与沿岸村民交流,了解滦河对农业灌溉、生活用水的支撑作用,以及汛期水患、枯水期取水难等问题。这些观察,让团队清晰看到滦河生态的多元性,也发现其在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平衡中面临的挑战,为后续思考治河经验迁移埋下伏笔。
观察总结:沉淀生态认知与思考
实践尾声,团队梳理观察所得。对比滹沱与滦河,成员们发现,滹沱河因系统治理,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其“植被恢复带动生物多样性回归”“水利设施调控水流生态”等观察点,为滦河生态优化提供思路;而滦河保留的自然生态片段,也让团队思考“生态保护与适度开发如何平衡”。
团队成员意识到,河流生态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观察带来的认知,是经验互鉴的基础。从滹沱河的治理印记中,可提取“系统规划、长期维护”的思路;在滦河的生态现状里,能锚定“尊重自然本底、协调人水关系”的方向。这场实践,让“治河经验迁移”从概念落地为具体观察与思考,成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河流生态,让观察所得转化为守护碧水清流的青春力量,为探索更多元的河流生态治理路径贡献微光。(王语诺、邵雪)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