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林学子解锁“双碳”密码:用科技之眼守护绿色之城

2025-09-02 09:19:11 编辑:拓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一支名为“京郊智慧碳森行”的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今日圆满完成了其在京郊平原林地去的调研实践活动。该团队将其前沿的烟感技术、人工智能算法与林学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为精准核算北京“百万亩造林”工程的碳汇效益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绿色长征”的智慧起点:以科技突破传统瓶颈

自国家“双碳”战略提出以来,林业碳汇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其价值日益凸显。北京市在过去十年间,通过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累计扩大森林面积达219万亩,构筑起一道独特的城市人工林生态屏障。然而,如何精准、高效地评估这片“绿色长城”的固碳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的林业碳汇计量方式,要么依赖耗时耗力的人工实地测量,要么受限于遥感技术的分辨率和精准度,难以在大规模区域内实现精细化核算。北林学子敏锐的抓住了这一技术瓶颈,“京郊智慧碳森行”团队应运而生。他们以“绿色长征”生态文明宣讲与绿色科技创新为专项,为环京人工林量身定制一套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的林业碳计量体系。

项目负责人邓文曾表示:“我们希望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不仅要量化北京人工林的生态贡献,更要探索一条使用用于大规模林地的碳汇核算路径。”

精准解码,绘就城市“绿色资产”新蓝图

团队深入京郊人工林,开展实地调查,系统采集了树种样本。一手数据的掌握为后续的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团队利用先进的DINOv2预训练大模型,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深度分析。他们巧妙地提取出人工林独特的纹理与结构特征,并结合前期采集的样本数据,实现了对人工林树种的高精度像素级分类。同时,为解决昂贵的激光雷达数据获取难题,团队还开发了自监督分辨率恢复技术,通过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CNN),将遥感特征与树高数据精准映射,成功生成高精度的冠层高度模型(CHM)。这不仅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也为中国林业碳汇计量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为使结果准确,团队走访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对结果进行修正。这种开放式的学术碰撞,不仅帮助团队优化了技术方案,更促进了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为项目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跨学科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将遥感、人工智能、林学、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宣传活动,团队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双碳”战略和林业碳汇的认知度,营造了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也为林业碳汇领域的学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年力量照亮绿色未来,“京郊智慧碳森行”团队的实践,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生动缩影。他们用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为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青年力量。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之光与绿色梦想交相辉映,定能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通讯员:邓文曾 张建棋 吕嘉辉 沈子涵)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