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蓝海岸与壮阔河湾的交界处,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海洋建筑师”——耙吸挖泥船。它们顶着钢铁巨臂,腹藏万吨巨舱,像不知疲倦的“海底清道夫”,能啃下坚硬的海底土层;又似精准的“泥沙搬运工”,可将千万方泥浆跨海域转运;更化身神奇的“造地魔术师(地图编辑器)”,把滩涂浅湾堆成深水良港、滨海新城。从打通巨轮通航的“咽喉航道”,到勾勒城市扩张的“蓝色轮廓”,这些钢铁巨兽始终站在人类与海洋对话的第一线,用疏浚的力量改写着海岸线的模样。
而在这场持续百年的“海岸重塑”史诗中,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的耙吸挖泥船队,早已成为最深刻的书写者之一。从珠江口的浅滩拓荒到深海巨轮的航道开辟,从中南半岛的港湾建设到“一带一路”的蓝色航线,从最初的艰难拓荒到如今的智能领航,每一艘旗舰的诞生,都是对前辈使命的延续,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是传承中绽放的新辉。广航局的耙吸船队以铁臂为笔、以泥沙为墨,在万里海疆书写着中国疏浚业的壮阔篇章。自1954年创立以来,广航局的每一次破浪前行,都与国家港口建设同频共振,其船队的迭代升级更是中国疏浚技术从追赶到领跑的鲜活注脚。
拓荒启航:初代船舶的使命奠基
广航局与耙吸挖泥船的缘分,早在1912年便已写就——那一年建造的“新海南”(曾用名“汉口”),作为兼具自航耙吸与绞吸功能的两用挖泥船,成为广航局船队中“耙吸家族”的开山鼻祖。
“新海南”
时光流转至20世纪50至70年代,新中国水运建设的号角嘹亮吹响,广航局在耙吸挖泥船装备的探索之路上步履愈发坚定。1956年,广航局委托波兰向英属尼日利亚购买的2400立方米舱容“浚辽”(曾用名:中波友谊),如一把钥匙叩开了中国现代化疏浚的大门。在珠三角的河道清淤现场,在早期港口的雏形之上,它以简陋却坚韧的机械臂搅动泥浆,为南方水运网络铺就第一块基石,更淬炼出“向海而生、以海为田”的信念——这信念,化作后续每一艘船的精神内核。
“浚辽”
至70年代,“防城”“虎门”“黄埔”“湛江”“汕头”等耙吸挖泥船入列,成为特定时代的疏浚脊梁。它们虽无“浚辽”跨洋而来的传奇,却带着本土实干的热忱,在各自的战场发光发热。“黄埔”是大建港时期时任国家总理周恩来同志亲批建造的船舶,是“全国学习华铜海”先进单位,也是广航局早期耙吸船舶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湛江”“汕头”“广州号”等耙吸船输送了大批人才,它深耕珠江流域,以不懈作业守护内河航运的“毛细血管”;“湛江”奔赴湛江港,为这座初兴的南海门户拓宽出港航道;“汕头”穿梭于潮汕港湾,为当地渔业与商贸清出通途。这些船舶没有耀眼的参数,却以“逢水开路、以船为犁”的担当,延续着疏浚报国的使命。它们让广航人的足迹深入更细分的水域,积累了不同海域的施工经验,为后续装备升级与技术突破筑牢了实践根基。
技术衔接:“广州号”接过传承火炬
“万顷沙”“广州号”在深中通道项目施工
从1981年广州造船厂建造的“海口”,到荷兰IHC公司1992年、1994年相继建造的“赤湾”“广州号”,广航局耙吸挖泥船船队愈发壮大。“广州号”5265立方米的舱容与精密的机械控制系统,像一道光,照亮了技术追赶的道路。它继续发扬“黄埔”精神,将传承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海域。
“广州号”一经投产就投入到汕头港工程施工,用5100立方米/小时的作业效率,证明了精准疏浚的力量,让巨轮不再受困于泥沙淤积。而在深中通道的建设现场,它与“万顷沙”“捷龙”联动清淤,将“浚辽”时代的协同作业理念升级为“定点盖章式”的精准配合。更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号”还参与了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的早期勘探性疏浚,为后续“一带一路”项目积累了海外施工经验。它已不只是技术的追随者,更以创新诠释着新时代的使命——它在作业中积累的经验,为后续自主研发埋下了伏笔。
量级突破:“万顷沙”开启万方时代
2004年,荷兰IHC建造的“万顷沙”驶入广州港,10028立方米的舱容如惊雷乍响,打破了广航局疏浚船的吨位瓶颈。这艘巨舰,承载着广航局突破技术封锁、向大型化迈进的使命,是对“广州号”技术探索的延续,更是对更高目标的攀登。
“万顷沙”单次航程能清运30节火车皮的泥沙,在珠江口的吹填造地现场,它昼夜不息的身影勾勒出新城区的轮廓。在深中通道建设中,“万顷沙”创新“蠕动式行走”施工工艺,实现“零溢流”环保目标,并以“盖章式扫浅”工艺确保沉管基槽精度,为这项世界级工程贡献了“中国方案”。此外,它还曾远赴斯里兰卡科伦坡,与“浚洋1”等船舶共同参与港口城建设,展现中国疏浚力量。
然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作为自主创新的“参照物”,它将技术传承的接力棒交给了后续的“浚海”系列。工程师们在研究它的疏浚系统时,国产化的种子悄然发芽,为中国自主建造万方耙吸船奠定了基础。“万顷沙”用突破证明,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大胆跨越。
创新跃迁:“浚海”系列的自主进阶
2009年,广州文冲船厂建造的“浚海1”“浚海2”入列,标志着广航局自主创新迈入新阶段。它们在设计之初,就融入对“万顷沙”技术的深度消化,从动力定位系统的优化到疏浚轨迹控制的打磨,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自主探索的决心。
在国内沿海港口的维护工程中,“浚海1”凭借精准的挖深控制,为老旧航道“舒筋活络”,让万吨巨轮重归顺畅;“浚海2”则在营口港等吹填作业里,以高效的泥沙输送能力,助力港口向深海延伸。
2012年,“浚海5”“浚海6”建造完成。“浚海5”在港珠澳大桥海底上演的“毫米级手术”,是广航局自主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面对E15沉管隧道基槽的突淤险情,它的智能疏浚系统(DTPS)让耙头移动误差不超过30厘米,这份精准,源自对“万顷沙”技术的消化与再创新。“浚海6”在厦门港的环保实践同样令人称道,利用先进的SCADA系统,严格控制溢流量,守护着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展现了广航局在传承中对使命的新理解——不仅要高效疏浚,更要与海洋和谐共生。
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中,面对坚硬粘土与钙质结合物构成的“地质迷宫”,“浚海1”“浚海2”“浚海6”三艘万方耙吸船协同作战,充分发挥“用好每一分钟”的船舶精神,密切配合,通过引入黏土-砂分层间隔装舱等工艺,提前1个月完成1627.98万立方米疏浚任务,交工质量获评满分。
从引进图纸到自主编程,“浚海”系列完成了从“照着做”到“领着干”的蜕变,将传承的内涵拓展到了自主研发的新高度,用一项项技术突破证明,传承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引领传承:“浚洋1”走向国际舞台
2016年10月,“浚洋1”以21028立方米的舱容成为亚洲最大耙吸船,以“高效、智能、环保”享誉国内外,它在广州港交接的鸣笛,是广航局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宣告。在建成投产后的近9年里,“浚洋1”参建“一带一路”沿途多个港口和国内重点项目,从东南亚到中东,它将中国疏浚标准带到世界各地,这是对前辈们“走向国际”梦想的传承与实现。双机双桨双侧推系统让它在九级风浪中稳如磐石,智能能效管理系统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中大放异彩,单日12.1万立方米的吹填效率将造岛工期缩短18个月。在“世界第一绞”雅典娜退场后,“浚洋1”参与科威特LNGI项目施工,面对高温、复杂土质等挑战,创下94.77%的生产运转率,提前16天完成取砂吹岸任务,彻底扭转了国际合作方对中国疏浚的偏见。
尽管“浚洋1”仍带有国外建造的“印记”,但此时的广航局,已不再是单纯的“使用者”——通过前期对“广州号”“万顷沙”的技术消化,以及“浚海”系列的自主实践,广航人已掌握核心疏浚逻辑,“浚洋1”更像是一把“试金石”,验证着中国疏浚技术与管理体系的适配性。它用实力证明,广航局的旗舰之路,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使命的升级,从服务国内建设到引领全球疏浚标准。
未来新篇:“浚广”承载使命再出发
8月26日,广航局投资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浚广”顺利下水。其主船体对接误差仅2.3毫米的精度,彰显着广航人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与“广州号”“万顷沙”“浚洋1”不同,“浚广”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之重器”,从动力系统到智能疏浚算法,从环保舱体设计到全流程施工管控,每一处都烙印着“中国智造”的标签。“浚广”的设计建造,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智能疏浚装备领域的空白,彻底打破了国外对大型耙吸船建造和智能疏浚技术的长期垄断。
“浚广”是国内首创首造世界领先、亚洲第一的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具有“智慧、高效、全能、环保”四大特性,和“强破土、大挖深、远运距、长吹距”顶级性能。这艘新时代“海洋工程全能王”,装配有全球首创可调节双艏喷系统,艏喷效率“超级加倍”;搭载最先进高效泥泵系统,功率匹配最佳;采用V型泥舱结构,总纵强度强,增加载重量约1000吨,卸泥更快速、更干净、更安全;首创耙头、滑块、弯管模块化,配置重型耙头,破土效率更高;采用智能浚驾、绿色动力系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术24项,引领疏浚船舶低碳化转型。作为承载着中国疏浚行业发展愿景的“国之重器”,“浚广”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两业”发展专项重点产品“国货国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并位列交通领域船舶榜首,获国有资本金中央财政预算资金支持,纳入广东省首台套目录。
“浚广”承载着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我国30000立方米以上舱容耙吸船空白的使命,是对历代旗舰精神的集大成传承——既继承“浚辽”拓荒的勇气,又融合“浚海”系列自主创新的智慧,更肩负“浚洋1”引领国际的担当。“浚广”的全自动疏浚系统和零泄漏环保设计,代表着全球疏浚业的领先水平,它将把广航局的使命推向新的高度——以完全自主的姿态,引领中国疏浚行业迈向高端化、国际化最高水平。
从“浚辽”蹒跚起步到“浚广”全球领跑,七十多年来,广航局耙吸挖泥船吨位扩充了15.8倍,技术代差跨半个世纪。从依赖国外船厂建造,到自主打造“浚广”,不变的是广航人“逐水扬楫,进城图强”的使命与传承。钢铁巨舰航迹,是装备进化史,更是中国从“港口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注脚。待“浚广”深海作业,搅动的不止海底泥沙,更是民族向海洋探索的雄心——属于中国疏浚的自主篇章,正续写新的辉煌。(廖琳琳)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