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双新高”看铁路暑运,民生底色与发展亮色的时代交织

2025-09-03 09:41:38 编辑:河青新闻网

九月的晨光里,全国铁路暑运的数字仍在跳动:62天,9.43亿人次旅客平安抵达,7.02亿吨货物高效流转,客货运量双创历史同期新高。这组亮眼的数据,不仅是一份运输行业的"期中考"成绩单,更是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图景,一曲统筹安全与发展、效率与温度的时代交响。

暑运是观察民生需求的"微镜头"。当千万学子背着书包踏上求学路,1988万张学生票通过常态化预约服务精准递达;当银发老人怀揣"诗与远方"期待,579列特色旅游列车串联起"昼游夜行"的慢游时光;当外籍旅客因过境免签政策更便捷地触摸中国风景,348.4万人次的跨境流动见证着开放的温度——铁路部门用"精准滴灌"的服务思维,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写进每一次列车调度、每一张车票设计、每一处细节优化中。更动人的是对"特殊群体"的托底守护。45个地铁免安检车站延伸着"最后一公里"的温暖,"铁路畅行码""互联网订餐"让旅途更从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服务专线架起"无障碍"通道。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升级,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运输不仅要"走得了",更要"走得好";服务不仅要"全覆盖",更要"有温度"。

暑运的繁忙,折射出中国经济的蓬勃生机;而铁路的创新,更成为激活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引擎。当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重庆东站等新线新站释放运力,当日均11330列旅客列车的开行密度同比增长8%,铁路部门以"一张网、一股力"的统筹智慧,实现了运力资源的精准投放。更值得关注的是"铁旅融合"的破圈效应——亲子游、研学游、红色游等特色列车不仅串起美食美景,更通过"旅游列车+"模式打造消费新场景,579列旅游列车的开行,让铁路从"运输工具"升级为"发展载体",为旅游经济、银发经济注入鲜活动力。

在国际联运领域,铁路同样交出了精彩答卷:广深港高铁616万人次跨境旅客、中老铁路3.5万人次国际客流,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稳定开行,让"钢铁驼队"继续扮演着"一带一路"的纽带角色。这种"双向开放"的运输格局,既服务了国内大循环,又联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提供了坚实支撑。

暑运的平安,背后是铁路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面对华东、华北、东北8轮强降雨和多轮台风侵袭,50余万人次的巡查看守、355次预报预警、动态优化的列车开行方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当列车因极端天气停运时,退票改签服务第一时间跟进;当线路出现隐患时,设备检修人员24小时待命——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确保了暑运期间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更深远的是,暑运的安全实践为全年运输安全积累了宝贵经验。从防汛抗灾的"应急课"到日常运输的"常态课",从设备维护的"精细课"到服务保障的"民生课",铁路部门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筑牢了"钢铁长城"。

流动的中国,永远向前的力量。全国铁路暑运的圆满收官,不仅是一次运输能力的集中检验,更是一次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展,是让9.43亿人次的出行更安心、更温暖;真正的动能,是让7.02亿吨货物的流转更高效、更畅通;真正的强大,是面对极端天气时依然能守护万家灯火,面对国际变局时依然能联通全球市场。当暑运的列车缓缓驶入终点站,下一程的奋斗号角已然吹响。我们相信,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中国铁路,必将在流动中国的壮阔图景中,继续书写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发展篇章。

                                               文/王玮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