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执音乐之笔谱复兴长歌

2025-09-03 12:09:00 编辑:河青新闻网

——武音学子在时代交响中书写青春答卷

作者:王靖涵,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学理论专业2024级

当元宇宙的声场与AI算法共谱艺术新章,武音学子以五线谱为经纬、以文化自信为节拍,在文明赓续的乐章中校准青春坐标,面对全球文化竞争与数字技术浪潮,以“立德、自强、崇文、精艺”校训为弦,将青春汇入民族复兴强音,在曾侯乙编钟数字化中激活千年文明,于山区音乐课堂上播种文化自信,借元宇宙舞台奏响中国强音。

一、铸魂,在红色旋律里篆刻精神基因

音乐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更是传递民族情感的文化载体。武汉音乐学院始终以“德艺并进、通专融合”为育人理念,鼓励学子从红色音乐中汲取力量。例如,管弦系“澎湃”志愿服务队连续多年深入保康县山区小学,通过教授《义勇军进行曲》等红色曲目,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音乐课堂,让乡村孩子在军乐演奏中感受家国情怀。作为武音学子更应主动参与此类实践,播撒乡村振兴的“精神火种”,如校训所言,“崇文”不仅是技艺精进,更是以文化人、以乐化心的责任担当。

武音搭建了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术平台,组建了东方交响乐团、东方中乐团、中华编钟乐团、东方合唱团等实践场域,参与曾侯乙编钟数字化复刻项目,投身“数智编钟沉浸式虚拟演奏教学平台”研发。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投身音乐专业,传承与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既是技艺的锤炼,更是以科技创新激活千年礼乐文明的使命。

二、淬火,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锻造新声

音乐艺术的生命力源于“知行合一”。从多年来武音师生不断在各项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事实启示我们:成就源于对目标的分解与坚持。参与“数智编钟”项目的学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复原古乐演奏场景,正是“精艺”与科技融合的典范。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需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能——既需苦练琴艺、钻研乐理,也要掌握AI作曲、虚拟现实演出等新技术。  

社会实践同样是成长的必修课。从山区支教到社区公益演出,从99’巴黎•中国文化周的国际舞台到炎帝故里寻根节的礼乐展演,每一次登台都是技艺与情怀的双重淬炼。正如校友秦宝元在家庭困境中坚持勤工俭学、以音乐抚慰亲人,我们需在逆境中锤炼韧性,让音乐成为传递温暖的力量。  

三、创新,用数字音符架设文化桥梁

面对全球文化竞争,武音学子肩负着传统音乐现代化转型的使命。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我校“数智编钟”项目惊艳亮相,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千年编钟“复活”,这正是传统文化与科技碰撞的火花。我们应积极参与此类创新实践,让中华音乐以更富时代感的方式走向世界。  

文旅融合为音乐人开辟了新赛道。市政协委员彭骥提出打造“华中音乐谷”的构想建议以武音为核心,联动琴台知音文化、江滩夜经济等资源,构建音乐产业生态圈。我们可投身音乐IP创作、沉浸式剧场设计,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楚文化、长江文明,助力湖北打造“世界级音乐文化水岸”。  

四、担当,让青春和声激荡强国征程

音乐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高度,更在于社会温度。武音“音乐治疗”专业通过旋律疗愈心灵,展现了艺术的普惠性;舞蹈系师生用肢体语言讲述乡村振兴故事,让舞蹈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媒介。我们需以更加多元形式服务社会,为城市发展创作更多艺术作品,不断在国际赛事中展现东方美学,让每个音符都能成为文化自信的注脚。  

琴弦系家国,青春正澎湃。从马桥镇小学的军乐号角,到曾侯乙编钟的元宇宙回响;从秦宝元琴声中坚韧的微光,到“华中音乐谷”蓝图里的产业宏愿——武音学子的舞台早已超越校园,延伸至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让我们以“立德”为根、“自强”为骨、“崇文”为魂、“精艺”为翼,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在时代变奏里谱写青春强音,黄钟大吕,激荡华夏正声!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