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8日,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组建“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乡村振兴实践队,师生共赴宁德市下党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体悟下党乡翻天覆地的巨变,感受红色精神的时代力量,以青春行动服务乡村发展。
古桥新韵·滴水穿石
在原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的带领下,实践队首站抵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鸾峰桥。通过讲解员的热情解说,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鸾峰桥已从过去的交通枢纽转型为红色旅游核心地标,昔日挑茶赶集的羊肠小道已蜕变为柏油铺就的乡村振兴快车道。抚过桥廊斑驳的木纹,仿佛触摸到时空交错的发展年轮——古桥榫卯结构的咬合之力,正隐喻着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同心筑梦的振兴历程。
实践队在鸾峰桥前的合照(张琪琪供图)
实践队随后来到“滴水穿石”景观前。讲解员为实践队解读这座以天然石材垒砌的精神象征体,外形有如一条石龙奔袭下山,其纹理恰似水痕蜿蜒,见证了下党乡从“五无乡镇”到全国脱贫楷模的奋斗历程。这种精神体现着“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实践哲学——正如下党乡民以三十年接力凿通出山路、建电站、兴茶业,用每一滴汗水的累积击穿贫困的“顽石”。
古道观变·自强不息
次日清晨,实践队踏上被誉为"党群连心路"的山道。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山路,崎岖曲折,正如下党乡多年的艰辛历程。队员们戴着草帽,拄着竹制的短杖,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山径上,恰遇一位茶农正娴熟地采摘茶叶,每一片嫩叶都被轻柔地纳入腰间的竹篓。他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襟与身后层叠叠翠的茶山构成一幅动人的劳作画卷,恰是下党乡人民"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的生动写照——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豪言壮语的宣扬,只有脚踏实地的前行。这份深植于大山深处的勤劳与坚韧,正是下党乡告别贫困、走向振兴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实践队重走党群连心路(张琪琪供图)
走完党群连心路,行至下屏峰村,双凤桥横亘于修竹溪上,实践队聆听杨尚标副主任的讲述。他以平静而克制的语气,回顾了1989年7月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洪灾中,他的哥哥杨尚利和弟弟杨尚全为了抢救村里的集体公章和重要文件,不幸遇难。这段往事,他早已诉说过多次,但每一声平静的叙述背后,都是那段与灾难抗争的深刻记忆。实践队员们静默聆听,闻之无不动容,深刻感受到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下屏峰村村民所展现出的顽强不屈与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为了集体利益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壮举,正是下党乡人民不畏艰难、与灾难抗争的缩影,也成为了支撑他们日后在脱贫道路上勤奋努力、一步步走向新生的精神底色。
在下屏峰村村情馆,泛黄的灾情照片与崭新的新村规划图形成鲜明对比。展柜中陈列着当年洪灾时抢救出的集体账本、受损的农具,以及灾后重建时村民使用的铁锹箩筐。墙上图表清晰显示:1996年获得灾后重建专项资金100多万元,建成安置房,修建公路桥以及发展生产。而今,这些数字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振兴成果,昔日的重灾区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斑驳的展品与鲜活的数据共同证明:在党组织引领和群众自强不息的接力奋斗下,即使最深的苦难也能开出希望之花。
实践队参观下屏峰村村情馆(张琪琪供图)
杏林送暖·健康筑梦
在初心长廊畔的古城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正热烈开展。通过中草药文化宣讲、推拿按摩体验、太极拳教学等互动形式,这场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驻足参与。恰逢乡里赶集日,师生们巧妙“摆起摊”来:血压测量区前,身着白大褂的队员们耐心细致地为村民提供体检服务和保健咨询;中药香囊DIY区则围满了兴致勃勃的群众,大人孩子纷纷动手,为家人制作独具特色的香囊挂件。
实践队始终致力于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推动中医药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这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不仅让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健康生活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活力。
实践队给村民开展推拿按摩体验(张琪琪供图)
实践队与村民共制中草药香囊(张琪琪供图)
实践队为村民测量血压(张琪琪供图)
实践队的收官之站探访了梦之乡茶厂,深入了解了其打造“下乡的味道”这一全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品牌的历程。茶厂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将每亩茶园的农民收入从2000余元提升至6000元,更通过可视化定制茶园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使“下乡的味道”从一个村的探索发展为覆盖10个行政村、619户社员、6000亩茶园的联合社。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贫困乡,如今借由品牌引领的产业振兴,实现了从“茅草房”到“小洋楼”、从单一农耕到茶旅融合的蜕变,生动展现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如何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实践队参观梦之乡茶厂(张琪琪供图)
在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紧扣乡村振兴主题,通过“沉浸式”产业调研、“服务式”健康帮扶、“体验式”基层走访,深度参与下党乡的振兴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定制茶园、硒锌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鲜活案例,更运用中医药专业特长开展健康服务,将“治未病”理念和实用技术送至田间地头。此次活动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锤炼了本领,深刻体会到中医药事业在推动产业振兴、健康乡村建设中的独特价值,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实践队在难忘下党主题馆前的合照(张琪琪供图)
(作者:“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实践队 袁明镜、卞汉铭、陈熙文、林俊宏)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