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山北麓,点麦成金 ——新农人李青深耕燕麦产业带农增收

2025-09-30 09:27:32 编辑:拓

本网9月30日讯 在赤城县经济开发区的御久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里,生产车间飘散着阵阵燕麦香气。副总经理李青身着白色工装,正仔细检查刚刚下线的燕麦胚芽米产品。她随手抓起一把米粒,在指尖轻轻捻动,又凑近闻了闻气味,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娴熟自然。这番专业姿态,让人难以想象她曾是个连燕麦和小麦都分不清的“农业小白”。

2016年,还在北京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李青,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轨迹会与距离首都200公里外的张家口市赤城县紧密相连。那年,她加入刚刚成立的御久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总经理助理起步,就此踏进了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

御久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

跨界转型:从设计师到“新农人”

赤城县地处北纬41度,是燕麦杂粮的黄金种植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燕麦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在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带动下,御久粮创始人王龙海积极响应家乡的政策号召,在此投资建厂,打造“零添加、高营养”燕麦产品。

位于样田镇的农产品初级加工厂是御久粮的早期工厂之一,主要生产燕麦片和培芽米等初级农产品。工厂建设期间,李青便开启了“双城生活”,往返于北京和赤城之间,她清晰地记得加入御久粮后的忙碌状态。“那时候在工地上,看着厂房一砖一瓦建起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她说。最难忘的是2019年冬天,公司在独石口镇改造废弃校舍建设饼干厂,零下36度的寒夜里,她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工地上巡查,睫毛上都结满了冰霜。“赤城的冬天不亚于东北”,她对此有着切身体会。

对李青而言,最大的困难不是工作的辛苦,而是农业知识的匮乏。“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新世界。”为了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她从零开始学习,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请教行业专家、深入田间实践,一步步了解燕麦的特性、加工工艺和产业规律。这种跨界转型的勇气和毅力,正是新时代农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科技赋能,打造燕麦产业新模式

“新一批燕麦胚芽米的熟化度已经达标!”在赤城县经济开发区工厂的专利生产线前,李青正和技术团队调试新安装的成粒熟化装置。“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燕麦成粒熟化装置,能够将燕麦胚芽米的烹煮时间从45分钟缩短到15分钟。”

御久粮始终秉承“科技创新,质量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持续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公司在赤城县布局了多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样田村、独石口镇和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三大系列产品——农产品初级加工、休闲食品和代餐粉系列,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市场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御久粮部分产品展示

在新产品研发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燕麦千层酥、绿豆片、燕麦粉丝等创新产品。其中,绿豆片通过蒸煮、压片、烘干和灭菌工艺,将绿豆制成即食产品,大大缩短了绿豆制品的制作时间,今年上市后销量喜人。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产品线,更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我们所有的产品都不添加食品添加剂。”李青自豪地说,保持食材的自然健康是公司产品开发的核心原则。

产业带动,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在赤城县委、县政府支持引导下,御久粮依托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获得燕麦、荞麦、藜麦等优良品种的种植授权,拥有多个杂粮品种种植示范基地。这里不仅是企业优质的原材料采购地,更是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提高收购价格,为当地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外地收购可能一块五,我们在本地一块九收。”李青算了一笔账,这样农户每亩地能够增收几百元。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既保障了企业的原料品质,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李青(右四)在御久粮种植基地

入行近10年,让李青感触最深的,是农业产业发展对当地农户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工工厂为当地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赤城因为生态保护要求,工业不太发达,很多年轻人去北京务工,留下了孩子和老人。”李青回忆起到猫峪乡清泉堡村的经历,那里的景象让她联想到90年代的农村。

“很多留守妇女来到我们工厂工作,经过培训成为产业工人,有了稳定收入,她们非常开心。”李青说,这种社会效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商业上的成功。企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不仅改善了员工的生活条件,更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

如今,御久粮的三个工厂持续运转,当地农户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世代种植的燕麦,正在变成各式各样的健康食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也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是新时代新农人肩负的使命。在李青身上,我们看到了千万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炽热情怀,更看到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相信会有更多像李青这样的新农人,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的丰收故事。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