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9月22日上午9时许,一场细雨让张家口市赤城县高栅子村绿意更浓。此时,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架豆已经成熟。看着村民们在大棚里不断收获,村主任范德智脸上泛起笑容。

高栅子村大棚架豆品质优良
这是范德智任高栅子村村主任的第十年。这些年,他带领村民们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建设,通过兴建大棚,让架豆种植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也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000余元变成了如今的2.2万余元。
留在家乡不走了
高栅子村所处的大海陀乡与北京延庆交界,海拔1314米,属于高寒地区。数十年来,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部分村民种植架豆。但由于露天种植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多,加上自然气候影响,收入很不稳定。
“高栅子村是多年的贫困村。村里在册人口490人,常住人口却只有130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范德智是土生土长的高栅子村人。说起村中往事,他不自觉皱起了眉头,“露天种植的架豆极易患上炭疽病,不仅影响产量,长出来的架豆纤维粗、口感差,每斤只能卖到一两元。年轻人在村里看不见希望,纷纷外出打工,其中也包括我。”
2015年,范德智49岁。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这年,他回到村里,看着故乡依旧贫穷,便下定决心留下来,带着乡亲们致富。
2018年4月,已成为高栅子村村主任的范德智向赤城县农业农村局求助,希望能得到科学指导,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盘活”。
一个月后,好消息来了。农业农村部工作组来到赤城县开展扶贫工作。在一次座谈会上,范德智将村子面临的困境说了出来。经过实地调研评估,工作组认为高栅子村很适合推广大棚架豆种植。

外地客商来高栅子村采购架豆
在范德智与时任高栅子村第一书记陈锋胜的努力争取下,农业农村部投资26万元,于2018年7月建立了高栅子村架豆种植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共有10座大棚,每座占八分地。通过科学种植,当年9月收获的架豆色泽嫩绿、口感极好,受到许多消费者的欢迎。”范德智说,“最后一算账,每个大棚增收1.5万元。这么好的成绩让所有村民都惊讶了,他们真真正正看见了希望。”
更多打工人回乡
高栅子村村民李强今年35岁,曾经是一个“北漂”。
“2014年起,我在北京一家电子厂打工,月薪4500元,不包吃住。”李强说,北京很好,但开销也大,像他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很难真正在大城市立足。
“那时村里没有商店,我原想回来开个小卖部,算是有个营生,也能照顾生活在村里的父母妻儿。”李强说,他回来后没多久,村委就传出消息,说要建设架豆种植试验基地,问有没有村民愿意参与,“需要提供一部分自家耕地,每个大棚自家出6000元,国家扶贫基金出1.2万元。我觉得这是个难得机会,就报了名。”
9月,大棚里长势旺盛的架豆让高栅子村沸腾了。
“我爸妈说,他们种了一辈子架豆,从来没卖过这么多钱!”回忆当时的心情,李强只说了四个字:“心潮澎湃!”
“我们家一共有30多亩耕地。因为手里没什么钱,从2019年到现在,只建了6座大棚。”李强说,他想再筹些钱,建上50座大棚,“这是个值得投资的项目。我现在是村里最年轻的农民。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李强的选择并非个例。截至2025年,高栅子村常住人口已由原来的130人变成了156人,其中多是从外地返乡从事架豆种植的年轻人。不仅如此,高栅子村因地制宜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还带动了区域劳动力就业----每年收获季,周边村镇近200人能在高栅子村架豆大棚里找到工作。随着大棚架豆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座曾经的贫困村或将迸发出巨大潜力,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山村里的希望
2019年,高栅子村争取到国家扶贫补助资金240万元,村民自筹120万元,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建架豆大棚157座。

收获的喜悦
大棚架豆品质高、行情好,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极大调动了高栅子村村民发展设施架豆产业的积极性。2020至2021年,高栅子村实施“高栅子设施架豆园区建设”项目,园区大棚总数达到187座。2021年园区架豆总产32.7万公斤,加上头茬生菜,园区年纯收入达到327万元。
“今年,村里架豆大棚数量已经变成了270座。每座大棚能产架豆约1500公斤。每公斤架豆能卖10至12元……”在高栅子村村委会,范德智笑着算起了今年的账。他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高栅子架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客商将我们的架豆运往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以及河北省其他地市,由于品质优良,至今没出现过滞销现象。”
“我今年已经59岁了,我觉得我是老当益壮,还能带着村民们再冲一冲。”范德智说,高栅子村共有耕地1975亩,除去山地,适合建设大棚的尚有近千亩。“下一步,我们计划逐步实现大棚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争取让村民们的年收入突破3万元!”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