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烟花散去,留下的是生态保护的沉重叩问

2025-09-30 09:59:21 编辑:拓

近日,一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燃放的“烟花秀”,在舆论场掀起了远超烟花本身的热度。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合作的《升龙》项目,本意或是艺术与商业的联袂献礼,却意外点燃了公众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深切忧虑。当烟花散尽,道歉声起,我们不禁要问:这场以艺术为名的绽放,究竟留下了什么?

一、艺术表达的边界何在?

艺术无疆,但行为有界。蔡国强先生以火药艺术闻名,其创作往往兼具视觉震撼与文化意涵。然而,当艺术创作走进海拔5500米的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亚洲水塔”、生态极其脆弱的净土时,其边界问题便凸显出来。真正的艺术,应尊崇真善美,更应怀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升龙”为喻,意在腾飞,但若因一时绚烂而惊扰了高原的生灵、破坏了千年沉淀的生态平衡,则无异于本末倒置。艺术可以挑战常规,但不能挑战生态红线;可以追求创新,但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试错。

二、商业营销的底线何存?

始祖鸟作为户外品牌,本应以倡导环保、尊重自然为品牌内核,此次营销却似有“背离初心”之嫌。商业化参与艺术,本无可厚非,但若只图“哗众取宠”的传播效果,忽视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则难免被视为“绿色漂绿”的嫌疑。品牌方在致歉信中承诺配合评估与补救,固然是危机公关的必要步骤,但公众更期待的是,品牌能在活动策划之初就将生态评估置于首位,而非事后补救。商业行为当有规矩和界限,倡导正向善意的价值,方能行稳致远。

三、生态评估的缺失与追问

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此次烟花秀是否经过了严格、透明的生态环境评估?尽管主办方声称使用了“生物可降解环保烟花材料”,但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在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下,任何外来干预都可能引发链式反应——火药残留物是否真正无害?声光爆破是否会惊扰野生动物、影响其繁殖迁徙?高原植被与土壤会否受到破坏?这些疑问,绝非一句“环保材料”可以轻描淡写。当地政府已迅速成立调查组,公众期待一个全面、严谨的第三方评估结果,更追问审批流程是否规范、科学论证是否充分。生态保护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循环,而是“预防优于补救”的底线思维。

四、道歉之后,更需行动与制度

烟花易冷,道歉易逝,但生态损伤可能持久难复。涉事品牌与艺术家的道歉是必要的,却远非终点。正如“人民微评”所言:“烟花散去,留下的不能仅是道歉,更应是保护生态的行动。”我们乐见其承诺开展评估与补救,但更希望看到具体的时间表、透明的数据公开以及切实的修复措施。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应成为一记警钟,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对于在生态敏感区的艺术与商业活动,必须建立更严格的审批机制、更科学的评估标准、更严厉的监管问责。让每一次“创意”的落地,都经得起生态与民意的双重检验。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黄怀亮)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