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老站钟声邂逅湖湘文脉:长沙站焕新背后的铁路温度

2025-10-17 14:48:03 编辑:拓

近日,当长沙站的钟楼再次奏响《东方红》,这座见证中国铁路百年变迁的老站,正以“四个主题候车室”的文化新姿,诠释着新时代铁路的民生答卷。这场“不打烊的升级战”,不仅让日均6.7万旅客的候车体验焕然一新,更在钢轨与城市的共振中,书写着交通枢纽的文化自觉。

老站焕新,是对城市记忆的深情告白。在“伟人故里”候车室的青砖黛瓦间,在“雷锋家乡”主题墙的泛黄老照片里,长沙站没有沦为冰冷的交通容器,而是将伟人故居的檐角、雷锋纪念馆的陈列,化作可触摸的文化符号。施工团队为保留1977年建站时的火炬造型,三次调整幕墙方案;在第三候车室,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透过自然光与壁画流淌,让旅客在等车间隙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湖湘对话。这种“修旧如旧”的匠心,让老站既是城市发展的年轮,也是游子乡愁的锚点。

科技赋能,是对出行品质的精准作答。智能新风系统让8000人同候的空间始终清新,干湿分离卫生间解决高峰期的尴尬,电子屏实时更新的不仅是车次,更是“让数据多跑路”的服务理念。最动人的细节藏在第四候车室:母婴室的温奶器、儿童区的卡通地垫、军人候车区的专属通道,这些“看不见的升级”,恰是铁路服务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变。正如旅客李女士所言:“转乘更方便了”——这背后是进站口拓宽1.2米、新增5台自助核验设备的硬支撑。

文化破圈,是对时代命题的生动回应。当《黄雀》剧组把镜头对准长沙站的火炬钟楼,当“影视+文旅”让老站成为网红打卡地,铁路不再只是交通枢纽,而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国庆期间,站内举办的芙蓉区文旅摄影展,让候车时光变成城市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软卧候车区的湖湘非遗展示,让商务旅客触摸到地域文明的温度。这种“交通+文化”的融合,恰是铁路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站内志愿者所说:“我们不仅送旅客抵达目的地,更要让他们记住出发时的城市模样。”

从1912年小吴门的蒸汽轰鸣,到2025年智能候车的灯火通明,长沙站的百年嬗变,是中国铁路“人民性”的缩影。当CR450的速度与主题候车室的温度同频共振,当电子发票的便利与“星火雷锋”的温情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硬件的迭代,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坚守。在钢轨延伸的方向上,这样的老站焕新,正在每个城市续写着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毛梦君)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