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雷锋号”五十载:一趟列车映射中国服务的温度与高度

2025-10-21 09:32:12 编辑:拓

本网10月21日讯 78岁的全国劳模王汉云再次踏上“雷锋号”列车,窗外飞驰的景色已从记忆中的绿皮车变成了复兴号,但车厢里那份温暖如初的服务让她感慨:“设备条件好了,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绝不会丢!”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雷锋号”列车驰骋50年的真谛。从1975年至今,这趟列车已行驶1587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400圈。车次从1/2次更迭至D1/2次,车型从绿皮车升级到复兴号,但“学雷锋服务小分队”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这是一部流动的服务史诗,更是一面映照中国服务业变迁的镜子。

“雷锋号”的50年,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缩影,更是服务业理念演进的真实写照。从烧煤锅炉到直饮水系统,从硬座到软席,硬件设施在变,但“旅客至上”的服务初心未变。当年,王汉云和同事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雷锋精神:一遍遍擦拭车厢,确保窗明几净;一次次穿梭送水,保证旅客喝上热水。今天,新一代“长京人”曾莉、周威等,用更专业的方式传承这份精神:自学手语服务听障旅客,掌握急救知识应对突发情况,用“爱心贴、便民卡、雷锋包”温暖重点旅客。

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一队、一车、三岗、三点、七项活动”的服务方法,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服务好每一名需要帮助的旅客”的承诺。一趟列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50年来,“雷锋号”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也参与并推动了服务业的深刻变革。上世纪70年代,列车服务重在“安全正点”;80-90年代,开始注重“温馨舒适”;进入新时代,服务向“个性化、智能化”升级。这种演变背后,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升级。经常出差的张先生看重“准时高效”,定居北京的肖红感叹“早上就能喝上豆汁儿”的便捷。不同旅客的不同需求,促使服务不断细化深化。周威说“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服务业的本质:在满足他人需求中实现自我价值。“雷锋号”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服务升级,不仅是设备的现代化,更是情感的投入和专业的提升。当视障旅客从婉拒服务到接受默默陪伴,服务的最高境界得以彰显——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红旗列车”的荣誉背后,是“雷锋号”对服务业本质的深刻把握:服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在智能化、数字化浪潮下,有人担心技术会替代人情。但“雷锋号”50年的实践表明: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无法替代温度。自助设备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乘务员关切的眼神和及时的援手。当前,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依然存在。“雷锋号”提供的启示是:服务创新永无止境,但以人为本是永恒的核心。50年的实践也表明,优质服务能够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那位专门选择“雷锋号”的老乘客肖红,用脚投票证明了:有温度的服务是最好的竞争力。

五十年风雨兼程,“雷锋号”获得160多项荣誉,但最大的荣誉藏在旅客心中。这趟列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服务的进步与不足,温度与高度。站在新的起点,“雷锋号”面临新课题:如何在智能化时代保持人情味?如何让年轻乘务员理解并传承雷锋精神?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下一个50年的走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技术如何变革,社会如何发展,那份“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的服务初心,将永远是服务业最珍贵的财富。正如那面飘扬的“红旗列车”旗帜,“雷锋号”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它的车轮,正驶向下一个充满温度的50年。

文/王玮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