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脆皮青年”现象:一场被忽视的集体呐喊

2025-10-21 10:37:40 编辑:拓

本网10月21日讯 “今天腿抽筋,明天颈椎痛,后天情绪崩溃”——“脆皮青年”这一网络热词精准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窘境。当#脆皮大学生#等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海量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谑自嘲,更是一代人的集体求救信号。

这看似个体健康危机,实则是社会高速运转下的必然代价。当“996福报论”甚嚣尘上,当“躺平”被污名化,当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身体成了最先拉响警报的哨站。那些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是KPI重压下的生理反应;那些久治不愈的腰肌劳损,是通勤三小时坚守工位的代价;那些凌晨三点的失眠,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声抗议。

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会认知的断裂。长辈指责年轻人“吃不了苦”,却选择性忽视了两代人生存环境的本质差异——从前慢节奏的体力消耗,与当下高密度、持续性的精神消耗不可同日而语。当整个社会将这种身心透支正常化,将自我压榨美化为“奋斗”,将适度休息污名为“懒惰”,我们便在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了异化劳动的共谋。

解构这场危机,需要超越个体归因的视角。它不是年轻人“不够坚强”的性格缺陷,而是劳动权益保障缺位、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薄弱、异化竞争文化泛滥的结构性困境。当带薪休假沦为纸面福利,当心理咨询被贴上“矫情”标签,当“内卷”成为唯一生存法则,个体的自我调节不过是杯水车薪。

破局之道在于重塑社会共识与制度设计。一方面要打破“痛苦即美德”的扭曲价值观,让“张弛有度”成为新的职业伦理;另一方面亟需完善劳动监察机制,让8小时工作制从墙上条文落地为生活现实。企业需要认识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是最宝贵的资本;社会应当建立从校园到职场的全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脆皮青年”的隐喻,恰似矿洞中的金丝雀。它的倒地不起不是脆弱的表现,而是环境危险的预警。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抗议,或许才能找到通往更人道、更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密码。这场年轻人的集体不适,终将促成整个社会对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黄淳仪)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