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直播,千条弹幕,十万罚单。全国首例“职业弹幕人”案的查处,揭开了直播电商繁华表象下的虚假泡沫。“轻松瘦35斤”、“喝酒夜宵也能瘦”——这些出现在直播间的夸张弹幕,并非来自真实消费者,而是有组织、有剧本的“职业弹幕人”精心设计的话术陷阱。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对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这家公司通过雇佣“职业弹幕人”在销售普通果冻食品时,刷屏发送虚构减肥效果的弹幕。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不仅处罚了商家,更将这一灰色产业链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一、弹幕造假:灰色产业链的运作模式
“职业弹幕人”已形成完整黑产链条。他们通过操控数十个虚假账号,按照商家提供的话术,在直播间批量发送虚假弹幕。在一场约十二小时的直播中,水军利用控制的几十个手机账号发送虚假弹幕,单个账号发送频次达50至300条,一场直播中虚假弹幕总量可达1000余条,占弹幕总数的近七成。
这些“职业弹幕人”的服务明码标价:包场40元,包天80元。他们模拟真实消费者行为,隔十几秒或半分钟发一条弹幕,以此规避平台的技术监测。
二、法律边界:虚构评价触及多条法律红线
“职业弹幕人”行为至少触及四部法律底线。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禁止的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的真实全面宣传义务。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三级主办王鑫指出,本案首次将直播刷屏行为纳入“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框架,为同类案件提供了法律适用范本。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虚假广告罪。安徽亳州警方曾打掉一个“职业弹幕人”团伙,主要嫌疑人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三、监管创新:技术手段与取证的突破
此次案件的突破在于创新采用复合取证模式。执法人员通过解析直播回放、聊天记录与转账流水,突破了“职业弹幕人”账号虚拟化、交易隐蔽化的技术壁垒。监管部门通过IP地址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发现,数十个账号IP集中分布于2个地址段,以高频次发送虚假弹幕。这种技术取证手段为查清事实提供了关键支持。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相关人员表示,本次执法检查为后续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四、平台责任:第一道防线的缺失
平台作为直接管理方,在防范“职业弹幕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平台在算法推荐与流量分配中,往往倾向于数据“亮眼”的直播间,无形中激励了通过刷弹幕“美化”数据的短视行为。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马丽红建议强化技术手段,如升级AI识别系统,实时拦截高频重复、关键词堆砌的弹幕。平台应严格执行账号实名制,对异常账号采取限流、封号等措施。建立弹幕内容追溯机制,确保每条评论可查可溯源,是平台需要完善的方向。
五、消费者警示:如何识别虚假弹幕
市场监管人员提醒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时要警惕绝对性话术和模板化好评。诸如“吃了一定能瘦”、“无效退”等绝对性话术和“哺乳期也能瘦”等不符合常理的宣传,都应保持高度警惕。
各年龄段消费者都有可能误中“职业弹幕人”圈套。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对弹幕辨别力较弱;35-50岁中年人虽会心存疑虑,但仍受“羊群效应”影响;15-22岁青少年明知可能有假,却难抵从众心理。
消费者应保留交易凭证和商品证据,如支付记录、发票、商品开箱视频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平台求助。
随着首张罚单的开出,北京、安徽等多地已开始对“职业弹幕人”乱象亮剑。平台方也正加强弹幕过滤技术,尝试建立“弹幕诚信档案”。治理“职业弹幕人”不仅是为了处罚,更是为了重建信任。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於李含)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