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其中旅游专列开行1860列,同比增长20%,运送游客超百万人次。这一数据背后,是铁路功能从单一运输向多元服务的重大转型。从云南的“赏花专列”到长三角的“水韵江苏”主题列车,从适老化的“大河之南号”到跨境的中老铁路国际列车,铁路与文旅的融合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更在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铁路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快旅慢游”的现代旅游理念。高铁网络的完善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而特色专列的出现则让旅途本身成为值得品味的体验。在产品设计上,各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例如,“熊猫专列”将车厢打造成移动的文化展厅,让游客在旅途中就能感受四川的地域文化;中老铁路国际列车则开创了跨境旅游的新模式,带动了沿线经济走廊的形成。从经济效益看,铁路文旅融合显著提升了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以阿尔山景区为例,接待专列游客带动消费超2500万元,有效激活了当地旅游市场。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促进了“轨道经济生态圈”的形成,使交通线升级为经济辐射带。
然而,铁路文旅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产品同质化现象值得关注,部分旅游专列停留在简单的主题包装层面,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服务标准化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旅游专列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餐饮供应到导游服务都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游客体验的一致性。此外,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铁路部门与地方文旅资源之间的对接不够顺畅,“最后一公里”问题在部分线路依然存在,制约了融合效果的充分发挥。从更深层次看,当前的发展还面临着创新动能不足的挑战。大部分产品仍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对体验式、沉浸式旅游的开发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昔日的绿皮车,承载的是归心似箭的乡愁;今日的旅游专列,装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转变,折射的是社会发展阶段的跃升。在更深层次上,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与文旅的融合实质上是现代与传统、硬技术与软文化的创造性结合。一列列特色专车,如同移动的文化客厅,让地域文化在流动中传播,在交流中创新。
展望未来,铁路文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差异化、精细化、国际化应是三个主要方向。差异化要求避免千车一面,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做到“一线一主题、一车一品牌”;精细化则需要从游客体验出发,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国际化则是要依托“一带一路”,开发跨境旅游线路,让铁路文旅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新名片。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中老铁路等跨境线路的成熟,坐着火车游东南亚将成为常态。这种跨文化交流,将赋予铁路文旅更深远的意义。
铁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铁路文旅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推动铁路文旅融合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王玮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