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早已成为各地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近些年,各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彰显了各地求贤若渴的诚意,也为青年人才搭建了逐梦舞台。这些政策本应是连接城市与人才的“连心桥”,是支撑人才扎根成长的“定心石”,但在实践中,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补贴迟发不发、考核标准畸高、兑现流程繁琐等乱象,让人才补贴沦为“空头支票”,不仅凉了人才的心,更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人才补贴“兑现难”的症结是多样的。其一,功利化的引才理念作祟,部分地区将人才政策视为“形象工程”,只重宣传造势的“面子”,不顾政策落地的“里子”,推出补贴时缺乏对财政承受能力、兑现流程的通盘考量,导致政策出台后难以持续跟进。其二,机制设计存在短板,一些地区补贴政策缺乏明确的兑现时限、标准细则和责任主体,让人才在申请路上“绕弯子”“跑断腿”。其三,考核导向出现偏差,部分地方设置脱离实际的超高考核指标,将补贴与不合理的业绩要求捆绑,实质是变相剥夺人才应享待遇,违背了政策初衷。
“空头支票”的危害,远不止于一笔补贴的延迟兑现,而是对人才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对个体而言,许多青年人才怀揣梦想而来,却因补贴迟迟不到位陷入生活困境,不得不重新考量职业选择,最终选择“用脚投票”离开。对地方而言,失信行为会形成“破窗效应”,当“引才容易留才难”的名声扩散,不仅会让潜在人才望而却步,更会让已扎根的人才心生顾虑,有损政府公信力。
破解人才补贴“兑现难题”,需要拿出实打实的举措,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人才红利。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引才观,将人才工作纳入战略规划,出台政策前充分调研人才需求、评估财政实力,明确补贴标准、兑现时限和责任部门,杜绝“拍脑袋”决策。其次,要优化政策执行机制,简化申报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材料一次提交”,通过宣传视频、流程指南等形式明确申报要求,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通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数据壁垒,让补贴发放“提速增效”。再次,要强化监督问责,将补贴兑现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公开透明的公示制度和投诉反馈渠道,对迟发、扣发、不发补贴的行为严肃追责,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最后,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唯才是用”导向,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让补贴真正成为人才安心工作、潜心发展的保障。
人才聚则事业兴,诚信立则发展久。人才补贴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城市对人才的郑重承诺,是衡量地方营商环境与发展诚意的重要标尺。唯有摒弃功利化思维,以制度刚性保障政策落地,以真心实意回应人才期待,才能让人才补贴从“纸上福利”变为“身边实惠”,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沃土,让“第一资源”在新时代绽放出磅礴动能。
王君妍(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滠口街道办)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