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条铁路的跨国温度与时代分量

2025-11-19 11:00:23 编辑:拓

铁路铺就的,是“陆锁国”变“陆联国”的生计希望。在老挝南部的巴色省,香蕉种植户坎彭的生活被铁轨彻底改写。两年前,他的香蕉要靠卡车颠簸三天运到泰国港口,腐坏率超过三成,一斤卖不到2元人民币;如今,家门口的货运站直接对接冷链专列,48小时就能抵达长沙,“冷链车比家里的冰箱还靠谱,运10吨只坏50斤,收购价翻了一倍”。2022年首趟老挝香蕉专列抵华后,这样的“甜蜜生意”越做越大,泰国榴莲、越南芒果也搭着便车走进中国超市,跨国冷链网让东南亚的“热带风味”直达中国餐桌。

产业的蝶变更在悄然发生。万象赛色塔开发区里,中国援建的服装厂开足马力,铁路运来的化纤布料,三天就能变成成衣发往欧洲;磨丁经济特区的物流园里,老挝工人西沙瓦正用中国师傅教的技术操控龙门吊,“以前种地一年挣3000美元,现在开吊车能挣8000,还能学技术”。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老挝国际游客达340万人次,中国游客占比近五分之一,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升至12%;铁矿石、木薯粉出口量激增,曾经闭塞的山村,如今能通过铁路订单对接全球市场。中老铁路就像一条流动的血脉,把老挝的资源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车轮承载的,是跨越国界的文化暖流。中老铁路的车厢里,永远不缺动人的相遇。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支教团队带着3D打印机坐火车去万象,在当地中学开设“科技课堂”,老挝学生捧着打印出的大象模型,眼里满是好奇;万象的教师苏丽娅带着家人乘高铁去中国,在昆明夜市咬下第一口烤豆腐时笑出了声,“课本里的‘中国味道’,比想象中更暖”。这些面对面的互动,远比文字描述更有力量——当中国游客跟着老挝向导体验琅勃拉邦的清晨布施,当老挝青年在西双版纳学跳傣族舞,文化认同的种子就在这些瞬间生根发芽。

铁路串起的,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象往号”旅游专列上,乘务员会用中老双语讲解沿线风光,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到万象的塔銮寺,560多个景点、35处世界遗产被铁轨串联成线。2025年暑期,磨憨口岸出入境旅客环比增长10.5%,六成以上是游客。有位中国摄影师在列车上记录下暖心一幕:老挝老奶奶用芭蕉叶包着糯米饭,分给邻座的中国孩子;孩子则把熊猫玩偶送给老奶奶的孙子,语言不通,笑容却成了最好的翻译。这就是中老铁路的“软实力”——它让文化交流不用刻意安排,只需在车厢里递一杯热茶、分一份零食,就能自然发生。

这条铁路的价值,更在于为世界提供了“共赢范本”。老挝总理宋赛说“老中铁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背后是中国标准与当地需求的精准契合。铁路建设时,中国工程师特意修改线路避开老挝的古树群落;运营中,为老挝培养了1000多名铁路技术人员,西沙瓦这样的当地工人已能独立完成设备检修。如今,中老铁路的跨境货物已覆盖19个国家,老挝到欧洲的运输时间从40天缩至15天,曾经的“区域末梢”变成了“国际枢纽”。

站在磨丁口岸的铁轨旁,看着南来北往的列车,忽然懂了老挝谚语“一根竹竿易折,十根竹竿抱成团”的深意。中老铁路就是这样一根“团结之竿”——它运的是货物,更是机遇;载的是旅客,更是希望;连的是两国,更是世界。6000万人次的流动,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6000万次的相遇与信任;59.5万跨境旅客的选择,印证的是互联互通的强大吸引力。

当“澜沧号”的汽笛声再次响彻湄公河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与轨道的交响,更是两个国家、一群人的命运共鸣。这条铁路终将告诉世界:最好的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美的发展,是携手并肩、共赴未来。而那些车厢里的笑容、货场上的订单、站台上的告别,都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脚,在岁月里永远闪光。(文/王志强)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