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育意愿为何持续走低

2025-06-13 11:40:14 编辑:拓

全国第五、六和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2、1.18和1.3,均低于更替水平2.1以下,表明我国低生育率问题持续存在。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我国颁布三胎政策,今年是该政策推行的第3年。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21年至2023年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从7.52‰跌至6.39‰。

与此同时,作为人口生产主力的育龄青年群体生育意愿越来越低,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为CGSS)查看2012-2021年间的生育意愿,发现人们的理想子女数从2012年时的2.14持续减小到了2021年的2.10。结合CGSS2012-2021年的调查数据,以12520名15-49岁育龄女性的资料为例,发现是这些因素使得生育意愿越来越低。

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传统性原因

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性别角色观念,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认同“女人以家庭为重”“男人能力天生比女生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观念的人群会有更强烈的生育意愿。这些群体往往认为生育孩子是维持家庭和建构性别身份的重要事件,而持有现代性别角色观念的女性则更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同样也使其陷入了工作—家庭冲突,增加其生育成本,进而抑制其生育意愿。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从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到成人本专科,女性学生的比例均超过了男性。站在更高的学历上的新一代青年,尤其是女性青年对于婚恋和生育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性别角色观念由传统的牺牲式奉献转为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及生育,婚恋是先决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已婚的女性相比未婚的女性有着更强的生育意愿,其原因是生育子女被社会主流文化视为夫妻义务的一部分,并与婚姻的稳定性紧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会更倾向于接受生育子女的责任,并将其视为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民政局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343万对,比去年减少49.8万对,创下了“下跌的十年”中的历史新低。年轻人在生活的压力和对自由的向往中,转向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婚恋从人生的必选项成为候选项。

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现代性原因

年轻人生育意愿减退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对能否承担起教育下一代责任的考虑。

生育子女所需投入的资金压力是很多人放弃生育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人口基数依旧巨大,教育与社会竞争异常激烈。随着一代代家长们自身学历和教育理念的提升,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与未来发展规划比前几代父母们更高。高期望所带来的高投入以及强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在生育上变得更加谨慎周密。很多人表示自己并非不愿意生育,而是害怕无法养育好子女,于是一些年轻人选择了“先养好自己”,将精力与资金投入到自我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中,希望自己真正能成为一个好父母。

增强生育意愿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号召,同样也需要适时持续的引导,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有很多,通向问题解决的道路也会有很多条。倡导适龄青年选择生育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冲突,我们应引导青年学会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孙兆萍 滕欣辰)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