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链新通道背后的民生温度与经济脉动

2025-06-16 10:55:57 编辑:拓

本网6月16日讯 炎炎夏日,广州街头冰柜里的冰淇淋销量激增,消费者享受着舌尖上的清凉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来自北京和路雪工厂的雪糕,正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穿越2498公里,仅用37小时便从华北平原抵达粤港澳大湾区。中铁特货与北京局联手打造的这条冷链专列,不仅是一场物流效率的革新,更折射出中国冷链基础设施与民生消费升级的深度共振。

过去,冰淇淋等短保食品的长途运输长期受制于物流短板。高温下易融化的特性,使得传统运输模式不得不依赖高成本的航空或短途接驳,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冰激凌变水”的尴尬。而此次专列的突破,在于通过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实现了全链条温控的精准管理。中铁特货的冷藏集装箱采用北斗定位与实时监控系统,箱内温度可精确控制在-24℃至18℃区间,且全程无人值乘发电车供电,确保“不断链”。这种技术保障,让冰淇淋在长途跋涉中依然保持绵密口感,既避免了食品浪费,也重塑了消费者对远距离冷链运输的信任。

这条新通道的价值远不止于单一产品的运输。从京津冀到大湾区,冷链专列的贯通实质上是打通了两地食品产业链的“任督二脉”。对北京而言,和路雪等企业得以突破产能辐射半径,将市场从北方扩展至华南;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进口水果、冻品等商品的流通效率提升,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际消费中心的枢纽地位。此次京粤冷链通道的落地,北方的乳制品、速冻食品可更高效南下,南方的热带水果、海鲜亦可北上,形成“南北互济”的消费格局。国务院“十四五”冷链规划中强调的“四横四纵”骨干通道网络,正通过此类项目从蓝图走向现实。

此次合作还揭示了冷链物流的深层变革逻辑。一方面,中铁特货通过研发新型冷藏箱(如BNX70型平板车)、优化装备性能,将单次运载能力从30吨提升至60吨,降低了单位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与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的数据互通,实现了“订单-生产-运输-销售”的全链条协同。由此可见,冷链基建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生态。云南的“云菜”通过冷链出口,带动农户增收;新疆葡萄、贵州发电机定子等非生鲜品类借助冷链“走出去”,证明冷链已超越单一运输功能,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此次京粤通道若能常态化运营,或将推动华南食品加工、跨境电商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北京工厂到岭南商超,一趟冷链专列承载的不仅是200吨冰淇淋,更是中国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缩影。当“冷链经济”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其意义早已超越物流效率本身——它让“新鲜”突破时空界限,让市场要素更自由流动,也让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更坚实的支撑。(向敏菁)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