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华北电力大学‘童’心筑梦,‘阜’见未来”暑期实践队与河北省阜平县凹里村希望小学共同展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旨在发扬红色文化,推动教育均衡,用教育的涓涓细流培育红色土壤,乡村的孩子们在土壤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为此,心怀热忱的华电学子参观凹里村红色旧址——顾家老宅。
图1 实践队抵达凹里村
步入顾家宅,追溯往昔烽烟。前往老宅的路上,巷道两侧布满童趣盎然的五彩壁画,画中奔跑的孩童、绽放的花朵与远处庄严肃穆的红色遗址相映成趣,仿佛是历史与当下的温柔对话。“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是顾氏一族的真实写照。李老师一边带领众人前行,一边娓娓讲述着老宅背后的峥嵘往事。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抗战年代,顾氏一族满怀着炽热的家国情怀,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之中。顾棣与兄弟姐妹们,在枪林弹雨的残酷环境里,毅然决然地选择舍家卫国,为驱逐侵略者奉献出了全部力量。实践队员们从故事中体悟到顾家几代人面对“国将不国”时奋不顾身的勇气与奉献精神。
“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贡献。”白求恩的话语展现了抗战时期革命英雄的共同心声。同时,实践队员们也明白,如今的奉献,或许不再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却可以是在乡村课堂里的坚守,是将红色故事里的勇气与担当,化作滋养孩童心灵的养分,让家国情怀能在新一代的心田里扎根生长。
图2 李老师介绍顾氏老宅
徜徉红色地,体悟初心使命。刚进展厅,就看见顾氏一族的英勇事迹。顾棣的哥哥顾棠在部队期间找粮草、抬担架,在任村长后的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他用一生践行“戎马一生两袖清风无人不颂,忠诚为党一身正气有口皆碑”。转过展厅拐角,顾棣先生的摄影作品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陈列。作为红色摄影先驱的顾棣,秉持着“为历史存真,为精神立传”的信念,以镜头为武器,将无数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定格,正如吉鸿昌烈士所言“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那些照片中光影交错的画面,至今仍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悲壮与不屈。就像顾棠扎根乡土服务百姓、顾棣用镜头记录时代那样,实践队员们决心带着这份赤诚走进课堂,把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革命精神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图3 李老师向队员们讲述红色故事
辞别顾氏居,擘画支教新篇。实践队员们走出顾家老宅,脚步中似乎多了份沉重的力量。这场红色探访之旅,让顾家儿女“舍家为国”的壮举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更让大家猛然醒悟:那些不只是供瞻仰的陈年往事,而是能为乡村教育供暖的“精神炭火”。接下来的支教时光,队员们打算把这份红色感悟揉进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构思“红色课堂”系列课时,他们想从顾家老宅的抗战家书中挑出最动人的段落,让孩子们在齐声朗读中,透过家书中字迹,触摸到烽火里的骨肉情深与民族大义;设计“红色故事+美育”的实践活动,计划带领孩子们用色彩斑斓的画笔,将家书中描绘的战斗场景、思念画面一一勾勒出来,让文字里的情感在画布上流淌。让红色故事以更鲜活的美育形式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红色基因在美的熏陶中悄然传承。
图4 队员们对于课程设计的讨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践队员们宛如那摇动的树、推动的云,带着红色故事走进乡村课堂,以故事中的革命先辈灵魂,唤醒孩子们心中沉睡的爱国热情与理想信念。那些抗战家书里的家国情怀、顾棣摄影作品中的坚韧精神,恰似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孩子们认知家国历史的大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红色的种子,助力他们在成长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方向,让红色精神在灵魂的传递中得以延续。
撰稿人:王鑫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