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虎山红迹:文化保护与文化宣传的生动实践

2025-08-07 16:09:53 编辑:拓

(华北电力大学 赢克 郑耀国 余厚全 蔡雨乐 丛荻)

暑假里,华北电力大学的景语拾光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一起踏上了前往河北保定虎山的社会服务之旅。我们走进了红色文化陈列馆,也见到了乾隆年间的老水车,还有那些印着红色图案的老盘子。这一路,我深深体会到:原来时光深处的故事,是靠着许多人的用心守护,才得以如此鲜活地来到我们眼前。

虎山的红色文化陈列馆,就是一座时光宝库。走进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面“红色镜子”,它们静静地悬挂着,映照出过往的峥嵘岁月。更吸引我们的是那些印着红色图案的盘子,图案清晰鲜艳,有红五星,有工农联盟的图景,更有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刻画。它们被精心陈列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灯光柔和,玻璃上几乎没有指纹和灰尘。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些图案是当年革命信念的朴素表达,每一件都是历史的信物。它们被如此小心地呵护着,如同珍视自己的眼睛一般,让我们感受到馆方对历史的敬意。

走出陈列馆,我们遇见了另一件“老古董”——那架巨大的乾隆年间水车。它静静地伫立在清流之畔,巨大的木质骨架带着岁月浸润的光泽。令人欣喜的是,这架见证了两百多年时光流转的老水车,并未被遗忘在风雨里。我们发现它木头的接缝处,能看到不少新换的部件,颜色虽新,却努力融入整体的沧桑;水车周围还搭起了遮风挡雨的棚子,旁边竖着详细的说明牌。这些保护措施让古老的智慧依然能清晰地被我们触摸到,仿佛还能听见它当年吱呀吱呀灌溉农田的声音。它没有被时光摧毁,反而在精心的照料下,继续向人们诉说着先民与土地的故事。

虎山之行,让我真切地感到,这里的文物保护做得很扎实。无论是馆内静静陈列的“红盘子”,还是室外那架巨大的老水车,都得到了用心的对待。它们没有被高高供起,成为只能远观的冰冷展品;也没有被随意放置,在风雨中黯然失色。陈列馆里现代化的展陈手段,让那些盘子上印刻的革命故事“活”了起来,更容易走入我们年轻一代的心里。而那架被细心修复和呵护的水车,更是让书本上抽象的“农耕文明”四个字,瞬间变得可感可触、充满温度。这份保护的努力,如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而温暖的桥梁。

站在虎山的土地上,看着那些被精心守护的“红盘子”和老水车,我深深感到,文物保护,绝不是将历史尘封在玻璃柜里。它是用我们今天的双手,拂去岁月的尘埃,修复时光的伤痕,让那些沉默的物件重新开口,讲述它们经历的沧桑与荣光。感谢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是他们的努力,让这些散落在虎山的历史星火,得以继续温暖地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我们也要成为守护这些“时光回声”的一分子,让历史的脉搏,永远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强劲有力地跳动下去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