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部署,推动青年学子以专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6月27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新媒兴农,乡约韶华”突击队走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蒙峒古村,开展为期4天的“文化赋能、数字助农”实践活动。队员们用镜头记录民族风情,以创意激活特色产业,让青春力量在瑶乡沃土上扎根生长,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1:突击队队员们参观古村民俗风情。(摄影:何芷妍)
走进连山: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
蒙峒古村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永梅村委会,地处连绵起伏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余脉南端,北江支流之一的绥江之源——蒙洞河冲,处在粤湘桂三省交界的关键地带。蒙峒古村是一个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少数民族古村落,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小溪沿村庄前缓缓流过,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村中的明清时期古门楼、百年古枫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多元共生的温情与岁月淬炼的厚重。
图2:突击队队员们进行调研取材。(摄影:王欣阳)
这里的古村落藏着代代相传的民俗密码——壮族的长鼓舞、瑶族的刺绣、具有民族特色的壁画……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突击队队员们背着相机、带着笔记本,深入蒙峒古村、永和镇等地的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阿姨,这紫苏酱要熬多久才够香?”“大叔,这个壁画有什么讲究?”
图3:突击队队员与当地村民交谈、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摄影:谢思静)
镜头里的古法制酱:让深山滋味带着文化走出去
灶火映匠心:用影像封存千年味觉密码
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用镜头捕捉村民劳作的身影:跟着农户去采摘新鲜紫苏;在灶台边拍摄紫苏酱熬制的古法工序;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成了队员们解码民族文化的钥匙,也让实践的方向愈发清晰——用数字技术让这些“藏在深山”的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看见。
蒙峒古村的灶台前,村民娇姐正手持长勺,搅动铁锅中翻腾的紫苏酱。紫红色的酱料在热力催化下咕嘟作响,裹挟着山野气息的香气漫溢开来,勾连起古村世代相传的味觉记忆。镜头里,娇姐执勺搅动的弧度、酱料冒泡的频率、火候明暗的转换,都成了解码壮乡饮食文化的密钥。那些祖辈传下的配比秘方、熬制时的“凭感觉”把控,在快门声中化作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原来最朴素的灶台,藏着最鲜活的非遗档案。
包装会说话:给老味道穿一件“有故事的新衣”
“酱是好酱,就是拿不出手”,客栈老板的一句话点醒了队员们。他们翻遍壮瑶纹样图谱,将古村的青瓦、梯田的曲线、山歌的韵律都揉进设计里:陶罐造型的瓶身印着娇姐熬酱的剪影,标签用壮锦纹样勾出“蒙峒”二字,连封口绳都编得像山间的藤蔓。这份包装不只是外衣,更成了文化的“翻译官”——当紫苏酱从深山走向市集,每一瓶都在悄悄讲着古村的故事。当这份兼具故事性与观赏性的包装落地,不仅能让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更能让壮瑶文化通过舌尖滋味,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图(组)4:突击队队员们针对当地需求,开展工作,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摄影:黄春爱、林莹、张泽冰)
镜头里的文脉:用光影镌刻民族记忆
不止于包装,队员们还玩转新媒体:突击队紧扣当地有机资源与民族文化特色,打造系列短视频。借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将蒙峒古村的风俗图景、特色美食鲜活呈现,解锁民族文化独特魅力。作品发布后反响热烈,浏览量、评论量远超预期,有效提升古村文化与特色美食知名度,让连山特色“香飘四溢”,为古老民族文化注入全新活力 。
队员们扛着摄像机穿梭在古村的巷道间,镜头对准了斑驳墙壁上的特色壁画——那是老一辈手艺人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壮瑶生活图景:头戴银饰的瑶族姑娘跳着长鼓舞,腰间挂着铜铃的壮族汉子在田间劳作,色彩虽因岁月晕染略显柔和,却依然能窥见笔触里的生动与虔诚。队员们屏住呼吸调整焦距,生怕错过壁画中每一处细节:银饰的纹路、衣角的褶皱、田间的稻穗颗粒,都被高清镜头一一收纳,成为解读古村文化的珍贵视觉密码。
壮族织锦的靛蓝色中泛着古朴的灰调,瑶族对襟衣上缀满叮当作响的银饰,靛蓝染布的袖口还留着手工缝制的细密针脚。队员们轻手轻脚地调整灯光,让光线温柔地洒在服饰上,既拍出银饰的璀璨光泽,又留住布料经岁月沉淀的温润质感。 从壁画到服饰,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让壮瑶文化的肌理在光影中愈发清晰,也让更多人透过镜头,触摸到这座古村流淌在时光里的文化脉搏。
图(组)5:突击队队员们对民族文化特色元素进行采集(摄影:黄浩铭)
青春答卷:在乡土间收获成长
“来之前想的是‘我们能为乡村做什么’,离开时才明白‘乡村教会了我们什么’。”四天里,队员们从“怕听不懂方言”到能和村民唠家常,从“设计图纸改了8遍”到看到包装成品时的雀跃——这份双向奔赴的成长,成了最珍贵的实践成果。活动结束时,队员们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了新计划:“下学期要带着更多同学来直播助农”“想帮村里设计文创手袋”“要把纪录片剪成短片,让更多人看见连山”…… 青春的脚步从不停歇。
图6: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新媒兴农,乡约韶华”突击队合照。(摄影:黄宇豪)
当突击队的身影消失在连山的山路尽头,他们留下的,是更俏的农产品、更火的乡村故事,还有一颗颗与瑶乡紧紧相连的年轻心脏。未来,这群青年还将继续带着专业与热情,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写下更多“青春助农”的生动篇章。
(通讯员:何芷妍、谢思静、黄浩铭、黄春爱、王欣阳、黄宇豪、林莹、张泽冰)
撰稿:何芷妍
来源: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新媒兴农,乡约韶华”突击队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