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拓者栏目:在真实战争中寻找信仰之光

2025-08-08 11:18:57 编辑:拓

近日,开拓者栏目聚焦热播电影《大突围》,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师生在沂蒙山区被突袭后艰难逃生的故事。影片中并非千军万马,而是一群尚未毕业的年轻学员——他们刚刚学会使用武器,就被卷入了血腥与死亡之中。这种特殊视角,让整部影片在战争题材中独树一帜。

如今,大众对于战争题材的审美疲劳已极为严重。爆破、牺牲、胜利、致敬,成为几乎每一部战争片的固定模板。但《大突围》没有选择这些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战场最脆弱、最不被期待的一群人——学生。他们不是英雄,却被历史逼着去成为英雄。这种“未成熟的信仰撞上成熟的残酷”,令影片呈现出罕见的人性张力,也正是开拓者栏目推崇的“精神电影”的代表范本。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恐惧、有犹豫、有自私也有义气。他们从学生到战士的转变过程,艰难而残酷。这不只是战争的叙述,更是成长的隐喻。在当下“延迟成长”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之时,《大突围》让我们重新思考:年轻人的责任与信仰,是否还存在?在温室社会里成长的我们,是否还能为信仰流血?这些尖锐的提问,正是开拓者栏目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引发的集体反思。

同时,影片在视觉表现上选择“写实粗粝”的影像风格,避免了美化战争的浪漫化陷阱。没有主角光环,没有逆转奇迹,只有被追杀的狼狈与寒冷。这种“去英雄化”表达,正是对真实战争的尊重,也是对年轻生命的真正致敬。开拓者栏目认为,真正负责任的战争片,不是告诉你如何赢,而是告诉你战争永远只有输。

 

 

影片上映的时间,恰逢东亚局势紧张、国际新闻中战争警报频响。观众在接受这部历史电影时,不再只是“回望过去”,更是警醒现实。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大突围》像是一针冷静剂,它提醒我们:和平从不是常态,而是一次次突围后的结果。这种跨时代的情感联结,极具教育意义与情感穿透力。

因此,《大突围》不仅是献给历史的一封信,也是一份对当代青年的精神检视报告。在这个时代里,信仰不应被视为愚昧,牺牲不应被理解为无谓。开拓者栏目选择推荐这部作品,不是因为它商业成功,而是因为它在喧嚣中,依旧选择了沉重与真实。

这,就是好电影应有的力量。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