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9 日上午,保定市东马池小学五年级教室里暖意融融,华北电力大学 “燕赵童蒙,电火传薪” 实践队的 10 名队员带着精心准备的红色课程,为这里的 400 余名四、五年级学生开启了一场 “沉浸式” 红色爱国教育之旅。此次课程以 “认知 - 回顾 - 深化 - 践行” 为脉络,通过五个阶段层层递进,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课程伊始,实践队员戴嘉宝以 “红领巾为什么是红色的?” 这一提问打开话题,正式进入 “红色教育启蒙” 阶段。“红色教育就像一部记录党和人民奋斗的‘超长纪录片’,从 100 年前讲到现在。” 她用生动的比喻,结合红领巾、红旗、国歌等孩子们熟悉的符号,逐一讲解红色教育的核心内涵 —— 既有长征路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坚韧,也有黄继光、刘胡兰等革命英雄的无畏,还有 “两弹一星” 科学家们的报国担当。“红军叔叔饿肚子也要走到底,我们遇到难题也不能放弃!” 五年级(2)班的王宇轩听完后举手发言,稚嫩的话语里满是坚定,现场掌声阵阵。
随后,“红色课文回顾” 环节唤起了孩子们的课本记忆。实践队员展示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文的插图与片段,当问到 “谁能说说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和战士们一起挑粮?” 时,五年级(4)班的李雨桐立刻站起来:“因为他不想让战士们太累,和大家一起保卫井冈山!” 队员们还引导学生分组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朗朗书声中,孩子们重温了课文里的红色精神,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 “党和国家历史事件普及” 阶段,实践队员张轩毅手持自制的 “历史时间轴卡片”,用简笔画的形式梳理了从 1921 年中共一大召开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关键节点。“1921 年,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共产党像种子一样种下希望;1927 年南昌城头的枪声,让我们有了保护人民的‘钢铁卫士’;1934 年开始的长征,战士们用脚丈量出两万五千里的英雄路……” 孩子们一边跟着数 “28 年奋斗”,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可触。
作为此次课程的 “重头戏”,“保定革命故事 —— 狼牙山五壮士” 环节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实践队播放了专为小学生制作的动画版狼牙山五壮士事迹视频,当看到五位战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毁掉枪支纵身跳崖时,不少孩子红了眼眶。视频结束后,五年级(1)班的张雅琪主动站起来复述故事:“马宝玉、葛振林他们五位叔叔,为了保护大家把敌人引上悬崖,宁死也不投降!” 队员们趁机引导讨论 “什么是爱国”,孩子们纷纷表示:“爱国就是像五壮士一样勇敢,像保护我们的人一样有担当。”
课程最后,“疫情时期的家国情怀” 环节将红色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连。实践队员结合武汉封城、环卫爷爷捐款等案例,讲述国家为保护人民安全所做的努力,也邀请孩子们分享身边的抗疫故事。“我妈妈是社区志愿者,去年疫情时每天帮邻居买蔬菜,她说这是在保护我们的家。” 五年级(3)班的陈浩宇分享道。队员们借此告诉孩子们:“家国情怀不只是大英雄的壮举,戴口罩、配合核酸检测,做好自己的小事,也是爱国的表现。”
“这样的红色课不枯燥,孩子们听得懂、有共鸣,真正让红色教育‘活’了起来。” 东马池小学德育主任李老师感慨道。实践队负责人张轩毅表示,此次活动是高校赋能基层教育的一次尝试,后续还将整理课程素材,为学校留下可复用的红色教案,让红色薪火在东马池小学持续传递。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