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寻抗战印记 赓续红色血脉:华电学子冀京行燃精神薪火

2025-08-27 09:46:21 编辑:拓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华北电力大学“经世赤心”暑期实践团师生一行,于八月上旬跨越河北与北京两省市,以坚实的步履踏上寻访抗战烽火的征程。先后深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及保定市莲池区军学社区,通过沉浸式观展、旧址体悟、人物访谈及社区宣讲等丰富形式,将历史的厚重回响与现实的青春担当紧密相连,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青年手中重焕光华。

踏入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间仿佛骤然凝固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实践团成员在老师引导下,凝视展柜中那些沉默的证物:布满锈迹却依然锋利的大刀,承载着二十九军将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决绝;一件遍布弹孔与血痕的粗布军装,无声诉说着平型关大捷的惨烈与英勇。

走出展馆,实践团成员对两名游客进行了采访,交谈时有幸得知这是两位军医先生。当被问及抗战精神在今日的价值,其中一名游客答道:“胜利岂在朝夕?是千万人舍命筑就的长城。那时的医护,无麻醉药便以木咬于齿间,无止血带便撕下衣襟。何所倚?唯信念——驱除日寇,复我山河!”他话语铿锵,目光扫过年轻的学子,“这精神是火种,你们青年,当是擎火前行者。”

带着这份滚烫的精神火种,实践团成员奔赴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军学社区。一场精心策划的“烽火记忆·青春传承”主题活动在此展开。在社区活动中心,成员们以“七七事变”为核心,用详实史料与动人讲述,重现了八十六年前卢沟晓月下石狮泣血的夜晚。屏幕上日军炮火撕裂夜空的画面,配合成员孙艺宁饱含情感的讲述:“宛平城墙上弹痕累累,但守卫者的枪声,正是古老中国在屈辱中发出的第一声不屈怒吼!”台下居民神情凝重,一位老者频频颔首。

场地另一侧,“历史的重量”枪支沉浸体验区更是引人驻足。在严格的安全指引下,几位青少年在成员指导下,小心翼翼端起沉重的步枪仿真模型。小朋友托起枪支,脱口而出:“这么重!当年战士们怎么边扛着它边行军打仗啊?”这切身的重量体验,瞬间拉近了少年与历史烽烟的距离。实践团成员适时讲解武器背后的故事,使抽象的爱国情怀化为可感的具象认知。

当纪念馆肃穆的灯光与社区鲜活的日影在实践团成员心中重叠,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使命已然交融。正如实践团领队老师所言:“抗战纪念馆的实物是凝固的史诗,而社区是精神生长的热土。我们将历史的证言带回人间烟火,正是为了让它成为照亮未来的不灭火炬。”从卢沟桥畔到寻常巷陌,华北电力大学“经世赤心”实践团以青春之步履,在冀京大地上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接力长跑。他们铭刻历史的痛与勇,更在社区播撒下信念的种子——这份以热血浇灌、由信念凝结的抗战精神,必将在新一代青年肩头,扛起民族复兴的万里河山。(通讯员 谷思逸)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