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暑运大幕开启,铁路写就民生与发展的双重答卷

2025-08-27 09:47:20 编辑:拓

7月1日,2025年全国铁路暑运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62天里,9.53亿人次的客流量将穿梭于神州大地的钢铁脉络,日均1537万人次的出行需求,既是对铁路运输能力的“年度大考”,更成为观察中国交通发展质量与民生温度的关键窗口。当铁路部门以日均1.15万列的运力配置、智能升级的服务举措、联动经济的创新模式迎接这场“大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运输系统的精准运转,更是一个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运力跃升,用“硬核配置”托举民生期待

暑运的核心是“人”,而铁路的底气来自“能”。面对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的交织叠加,铁路部门以“日均1.15万列”的运力投放,交出了一份“硬核民生答卷”。这份“硬核”,体现在新线的“扩容”与既有线路的“提质”中: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开通,让渝东南地区的旅客告别了“绕行绕远”的历史;沪昆高铁杭长段的优化运行,串起了长三角与中部城市的“黄金旅游带”;京哈高铁京沈段以350公里的时速“贴地飞行”,将北京至哈尔滨的时空距离压缩至4小时52分——曾经“千里一日难达”的远方,如今“晨起赴约、暮归见亲”成为日常。

运力的提升,缩短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人心的距离。一位带着孩子从哈尔滨赴京看奥运场馆的家长感慨:“以前坐火车要晃近7个小时,孩子一路闹腾;现在4个多小时就到了,还能在车上补个觉、看看书。”当“走得了”不再是难题,“走得顺”“走得舒适”成为常态,铁路用运力的“跃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在了每一条新增的线路上、每一趟优化的车次里。

科技赋能,用“智慧服务”诠释民生温度

如果说运力是暑运的“骨架”,那么服务就是暑运的“灵魂”。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铁路部门用一系列“智慧+”举措,让服务“走新”更“走心”。

打开12306APP,智能推荐的车次、余票动态提醒、候补购票成功率提升等功能,让购票不再“拼手速”;计次票、定期票的普及,为通勤族和常旅客省去了反复购票的麻烦;“铁路畅行码”覆盖全列,“静音车厢”“母婴车厢”的精细化管理,让不同需求的旅客都能找到“舒适区”;更令人暖心的是,针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铁路部门推出“一键预约、全程接力”服务——从进站引导到座位安排,从餐食供应到紧急帮扶,每个环节都标注着“温度”。

在杭州东站,带着80岁母亲出行的王女士体验了“重点旅客服务”:“提前在12306预约后,车站工作人员直接推来轮椅,全程护送到座位,还帮我买了老人爱吃的点心。”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传递温暖的桥梁,铁路用“智慧”改写了服务的定义——它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个体需求的精准回应。

流动经济,用“钢轨纽带”激活发展动能

暑运不仅是“人的流动”,更是“经济的流动”。当铁路线串联起城市与乡村、景区与商圈,一场由“流动”引发的经济活力正在全面迸发。

旅游市场因铁路的通达性迎来“井喷”:铁路部门与文旅部门联合推出的“山海旅游专列”“红色文化列车”“乡村慢游列车”,将小众景点与热门目的地串联成线。在贵州黔东南,“苗绣之乡”台江县因“民族风情专列”的开通,游客量同比增长230%,当地苗绣手作工坊的订单排到了年底;在江西婺源,“暑期研学列车”带火了古村非遗体验,村民的手工油纸伞、糯米酒成了“抢手货”。

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客流带动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车站周边的特色餐饮、文创商店生意火爆,景区附近的民宿、露营基地一房难求,甚至沿线城市的农产品也搭上了“列车快车”——云南的鲜花饼、新疆的哈密瓜、浙江的安吉白茶,通过“高铁+冷链”物流,从田间地头直达游客手中。这种“流动经济”模式,不仅激活了消费潜力,更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流动的中国,永远向前的力量

从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到2025年“八纵八横”高铁网基本成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是一部“流动中国”的成长史。2025年暑运的大幕已经拉开,9.53亿人次的客流、1.15万列的运力、智慧化的服务、联动性的经济,共同勾勒出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生动图景。

这场“年度大考”的意义,远不止于运输数字的增长。它见证着铁路部门“人民至上”的初心,彰显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核实力,更预示着“流动”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动力。当钢铁巨龙继续在神州大地上飞驰,我们相信:流动的中国,必将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时代篇章。(文/王志强)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