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七日乡野筑梦行:华电学子用爱与知识点亮童心

2025-08-27 10:16:32 编辑:拓

当七月的阳光洒满易县听松书院的青砖黛瓦,一场关于爱与知识的邂逅在此悄然上演。7月18日至24日,华北电力大学“听松文韵·筑梦乡野”实践队带着满腔热忱,在这里开展了为期七日的暑期支教活动。这支年轻的队伍以匠心设计的课程为笔,以孩子们的笑容为墨,在乡野间写下了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篇章。

课堂是魔法场,知识在这里发芽

“原来数学能帮我们变聪明!”课后,孩子们围着傅金旭老师叽叽喳喳的场景,是支教课堂最生动的注脚。在“测量实验室”里,古埃及测量金字塔的奥秘与“鸡兔同笼”的经典问题碰撞出思维火花,分组辩论“船载人过河”难题时,孩子们紧锁的眉头与豁然开朗的欢呼,让逻辑推理的种子悄悄发芽。

而王灵秀老师的“日地月模型”课更像一场宇宙探险——当孩子们亲手转动自制的天体模型,看着月球“遮蔽”太阳形成日食,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比星空更亮。武术课上,王佳佳老师一句“武术是‘止戈为武’的智慧”,让少林功夫的刚劲与太极的柔和里,多了份对“武德”的思考;手工折纸课上,张悦老师将“细心耐心”的道理折进每一朵纸花,当红色玫瑰、黄色百合在孩子们手中绽放,“我要送给妈妈”的童声甜化了整个书院。

从英语课上稚嫩的“This is an apple!”,到八段锦课堂上舒展的身姿;从文物鉴赏课上三星堆面具引发的追问,到扇子绘画课上自由挥洒的童真创意,七日内,20余门课程如魔法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文化、艺术的万千窗口。

文化会说话,传统在这里活了

“折纸要像做人,既要细心,又要有耐心。”手工课上的这句话,道尽了支教的文化初心。在邓策元老师的文物鉴赏课上,四羊方尊的兽面纹饰、青铜鸟尊的灵动造型,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陈列——孩子们听着纹饰里的历史故事,摸着图片上的纹路,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

剪纸课上,红纸在指尖流转成吉祥纹样,王灵秀老师娓娓道来这项技艺从祭祀载体到艺术形式的变迁,孩子们剪下的不只是图案,更是代代相传的民俗记忆。民族服饰课上,汉服的交领右衽藏着的含蓄之美,苗族银饰叮当声里的历史回响,让孩子们突然明白:“原来衣服里藏着这么多故事!”

当武术课的抱拳礼遇上数学题的分步思考,当七巧板的巧思碰撞出诗词里的“明月松间照”,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智慧,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

时光会记得,温暖在这里生长

开营时,中国儿童基金会捐赠的新书包、彩笔、跳绳,让孩子们的惊喜溢于言表;别出心裁的“发言积分制”,让课堂上的小手举得像雨后春笋——有孩子为了攒积分勇敢上台分享想法,有孩子课后追着老师问“明天还能做实验吗”。

结营那天,孩子们把亲手做的纸花、画的扇面塞进老师手里。“老师,武德是不是永远不欺负人?”武术课上那个黝黑的小男孩认真问道;扎辫子的小女孩捧着纸花笑靥如花:“我要把这朵送给妈妈!”这些瞬间,成了实践队队员心中最柔软的珍藏。

七日很短,短到不足以讲完所有知识;七日很长,长到足以让一颗种子在心田发芽。当华电学子带着孩子们的笑声离开,听松书院的风里,已多了份知识的芬芳与文化的温度。这场以爱为桥的支教,不仅是乡村教育的一次助力,更是当代青年用行动书写的责任与担当——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扇被打开的窗,都可能照亮一个孩子的未来。

而那些在夏日里种下的梦想,终将在某天,绽放出最绚烂的花。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