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宣传“一带一路”倡议,7月13日起,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五彩花蕾”美育支教队在保定市易县听松书院,为当地学生开展世界文化课教学。课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线索,带领学生追溯先驱者足迹,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旨在以开放兼容的理念,帮助学生理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建立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认同。
“童”筑新发展,“易”起向未来
从河图洛书到文王《周易》,传统图案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支教志愿者以“金木水火土”的演变规律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引导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河图洛书“变与不变”的哲学内涵,启发学生思考创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易经》八卦的变换逻辑,阐释天人合一、相互“协调”的理念。课程中,传统图腾与新时代发展理念相结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开放”与“共享”的时代内涵,增进对未来发展的认知与责任感。
一带一路,山海相连
“一带一路”倡议串联起不同地域与文明,推动山海相隔的国家跨越时空实现深度联结。课程中,志愿者向学生讲述从长安到君士坦丁堡、从泉州到东非海岸的古丝绸之路历史,学生们专注聆听,通过历史场景描述感知古丝绸之路 “驼铃声声、帆影点点”的繁荣景象;同时介绍当代“钢铁驼队”与“海上巨轮”的发展现状,展现“一带一路”倡议下文明交流的新实践。
课程还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多领域影响展开:在经济合作层面,说明倡议如何打破地域局限,促进沿线国家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诠释“共享”理念;在生态保护层面,讲解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措施,强化学生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在合作模式层面,通过贸易领域的创新案例,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关注;在国际协作层面,介绍各国秉持互利共赢原则实现“协调”发展、接纳多元文明的实践,让“开放”理念逐步融入学生认知。志愿者通过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繁荣的合作之路,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世界共同进步的实践之路,感受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责任与担当。
命运共同,休戚与共
课程介绍非洲大陆文化时,志愿者展示当地鼓乐、面具艺术等文化符号,讲解其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学生们对鼓乐中的生命活力、面具艺术承载的传说与信仰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课程客观提及非洲部分地区曾面临的贫困、疾病、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学生们对此表现出关切。
志愿者进一步介绍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实践:中国始终以伙伴身份支持非洲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援建铁路、医院,派遣医疗队,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等方式,助力非洲改善民生条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推动非洲文化在发展中传承与创新。这些合作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国际间“休戚与共”的意义,部分学生表示,未来希望为中国发展、世界建设贡献力量,“共享”理念进一步在学生心中扎根。
此次法政系“五彩花蕾”美育支教队的世界文化课,通过传统文化解读、“一带一路”实践介绍、中非合作案例分享等内容,在学生心中播下理解、合作与担当的种子,深化了学生对新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认知。课程为学生搭建了接触世界、理解时代的平台,为他们未来以开放心态拥抱世界、以责任担当参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切实践行了“童”筑新发展、“易”起向未来的支教目标。
供稿人:王子涵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