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大学学生自发联合组织的“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血脉”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河北西柏坡革命圣地。此次活动既让学子们在革命圣地感悟初心使命,也充分展现了这所百年学府“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与红色育人特色。
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坐落于柏坡岭下,整体建筑采用北方民居风格,灰砖黛瓦与红色檐角相映,门前广场上的“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石刻熠熠生辉。馆内常设“中国革命在西柏坡”“决战决胜”“进京赶考”“西柏坡精神”四大展区,通过1000余件文物、400余幅历史照片、20余处场景复原,完整呈现了1947年至1949年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辉煌历程。
“西柏坡精神”展区以图文与互动结合的形式,展现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展区入口处的“两个务必”主题墙格外醒目,烫金字体在红色背景的衬托下庄重有力,下方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不同时期践行西柏坡精神的典型案例。展区中段设置了“群众支援前线”专题区域,通过一组泥塑场景还原了当年村民推独轮车送粮食、妇女连夜做军鞋的画面,泥塑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栩栩如生,旁边的展柜中陈列着当年的独轮车、军鞋、粮票等实物,独轮车车辕上的磨损痕迹与军鞋上细密的针脚,无声诉说着“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这一真理。展区末端的留言墙贴满了参观者的感悟纸条,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对红色精神的认同。
步入“决战决胜”展区,幽暗的灯光与沉浸式音效瞬间将人带入1948年的战争岁月。展区中央的玻璃展柜内,一台铜绿斑驳的美式M-1938型发报机格外醒目,机身布满使用痕迹,按键处的铜片因长期按压已泛出暗红,旁边陈列的发报纸上还留存着淡褐色的汗渍印记。讲解员介绍,这台发报机是当年中央军委通讯局的核心设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三大战役期间,操作员需在地下掩体中24小时值守,掩体内部夏季闷热如蒸笼,湿度常达80%以上,蚊虫肆虐,发报机散热困难,工作人员只能用湿毛巾裹住机身降温,即便如此,这台机器仍精准传递了200余条作战指令,未出现一次失误。展区两侧的展板上,按时间线排列着三大战役的作战地图,红色箭头标注的进攻路线与密密麻麻的部队番号,清晰还原了“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等经典战术部署,旁边配套的影像屏循环播放着当年战地记者拍摄的珍贵影像,炮火声与冲锋号声交织,让人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复原展区是纪念馆的核心场景之一,整个空间按1:1比例还原了当年的会议现场。十余张榆木方桌拼成的会议桌整齐排列,桌面打磨得光滑温润,桌角一道浅浅的钢笔划痕被精心保留,据考证是某次讨论中代表不小心留下的痕迹。桌子两侧摆放着30余把藤椅,椅面编织的藤条虽有些陈旧,却仍保持着完好的形态,椅背上分别贴着当年参会人员的姓名标签。墙面悬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下方的木质讲台陈列着老式麦克风与会议记录本,翻开的页面上还能看到当年的会议议程手写提纲。展区顶部采用模拟自然光的照明设计,柔和的光线洒在桌椅与党旗上,营造出庄重而温暖的氛围,让人直观感受到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规划建国蓝图时的赤诚与坚定。展区外侧的辅助展柜中,陈列着当年代表们使用的钢笔、笔记本、搪瓷缸等物品,其中一本泛黄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油印本,扉页上还留存着“为人民服务”的手写批注,字里行间满是对群众利益的重视。
活动中,实践团还特别设置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分享环节。期间,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解读了西柏坡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从土地改革到支援前线,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作为河大学子,我们更要明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
作为拥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高校,河南大学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西柏坡精神蕴含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与河南大学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
(作者:河南大学法学院 应瑜越)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