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8月29日讯 历史文化名城是镌刻文明基因、延续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的存续质量与传承效能。近年来,河北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规体系推进名城保护法治化建设,相关政策文本、实施案例与成效数据,为法学视角下的制度落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头素材。近日,河南大学法学院学子围绕河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展专题调研,以文献梳理、文本分析、案例研读等方式,从法学专业维度探究条例从“文本规定”到“实践运行”的转化逻辑,为名城保护法治建设凝聚青年思考。
此次调研紧扣“法规落地效能”核心命题,立足法学学科特色构建多维度分析框架。团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文本为基础,系统梳理河北多地发布的名城保护实施细则、年度执法报告、典型案例汇编等公开资料,重点聚焦条例实施中的“法律衔接性”“执法协同性”“权益平衡性”三大实务议题。通过研读住建、文旅、司法等部门公开的政策文件,团队梳理出条例在历史建筑修缮审批流程、文化街区改造管控标准、居民权益保障条款等环节的执行规范,同时结合学术研究中对河北名城保护的相关分析成果,深入研判基层执法实践中普遍面临的“保护与开发边界界定”“传统习俗与法律规范协调”等理论与实务交叉难题——这些从文献与资料中提炼的核心问题,既锚定了调研的专业方向,也凸显了案头研究对名城保护法治实践的深度观照。
调研过程中,团队始终以“法治思维”为线索串联文本解读与实践分析。在对正定古城、宣化古城等典型案例的研究中,学子们依托公开报道的保护实践资料,既关注条例中“禁止性规定”的执行呈现,如违规拆建行为的惩戒案例披露情况、惩戒标准的适用逻辑。也注重分析“激励性条款”的落地成效,比如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修缮的政策引导措施在地方实施细则中的具体转化方式。通过梳理古城保护相关的政府工作报告、公众反馈综述等资料,团队进一步归纳出公众对名城保护法规的认知程度数据,以及法规在平衡“居住便利”与“文化保护”需求中的实际作用——这些来自公开资料的实践反馈,让学子们直观把握到“纸上法律”向“生活法律”的转化路径,也为从法学层面提炼优化建议积累了扎实的文本依据。
此次河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案头调研,并非孤立的学术实践,而是河南大学法学院长期深耕调研育人、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河南大学法学院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连接课堂理论与法治实践的核心纽带,把调研现场变成育人课堂。这种 “调研即学习、实践即成长” 的育人模式,让法学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 真正实现了 “在调研中悟法理,在实践中长本领”,也让学院的实践育人特色愈发鲜明。
目前,调研已进入成果整合阶段。从文本条例到实践记录,河南大学法学院学子的调研轨迹,既是一次法学专业视角的深度文献考察,更是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文化保护、助力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而这种“以法释案、以案润法”的案头探索,也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治研究提供更多鲜活的理论与实践衔接思路。
(作者:河南大学法学院 宋烨锋)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