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行|河南大学学子走进焦裕禄纪念馆在时代故事里汲取奋进养分

2025-08-29 15:06:38 编辑:拓

本网8月29日讯 近日,河南大学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踏上兰考大地,作为始终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深耕实践育人的高校,河南大学法学院历来重视让学子在基层课堂悟初心,此次实践正是学校“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生动延伸。我们先后走进焦裕禄纪念园,在触手可及的历史痕迹与蓬勃生长的现实图景中,读懂“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更看见这份精神与河大“扎根河南、服务社会”使命的深刻共鸣。

步入焦裕禄纪念园,苍松翠柏间,一尊高3.7米的焦裕禄塑像静静矗立。他身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左手自然垂落,右手紧握一株翠绿的泡桐苗,目光温和却坚定地望向远方,那是他生前无数次顶着风沙、踩着泥泞,为兰考群众寻找“治沙出路”的方向。塑像底座刻着他的名言:“我是您的儿子”,简单五个字,道尽了他与兰考百姓血脉相连的深情。

“1962年冬天,焦书记刚到兰考,就住进了南关火车站的牛棚……”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缓缓拉开历史的帷幕。听着他“47天走遍120多个村庄”“肝疼顶硬物赶路”的往事,我们不禁想起老师一直教导我们“从书本到大地,把知识变行动”。此刻我站在塑像旁,望着他紧握泡桐苗的手,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他蹲在田埂上教群众栽树的余温,也终于明白了学校老师为何总说“要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

当我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如同打开历史的钥匙。展柜中央,一件肘部打三层补丁的蓝色土布棉袄格外醒目,讲解员说焦裕禄常把它脱给贫困户,自己裹着单衣赶路。我们中有人想起去年来兰考做法律服务志愿活动的经历:曾顶着烈日帮独居老人处理遗产纠纷,那时老人说“你们像焦书记一样贴心”,如今看到这件棉袄,才真正懂了“贴心”二字的重量。

展厅里,一把刻着“焦桐清音,薪火相传”的古筝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兰考人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更像河大与兰考的“双向奔赴”——学校用资源赋能地方,兰考用精神滋养学子。展厅尽头,泡桐苗标本旁的老照片里,焦裕禄捧着树苗笑得灿烂。“焦书记说等泡桐长大了,兰考的日子就甜了”,如今这抹甜,早已在兰考大地蔓延。

夕阳西下,站在“焦桐”树下,仿佛听到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焦裕禄精神从未过时:对干部是干事标尺,对群众是致富底气,对我们当代河大学子,则是成长路上的灯塔——校史里“抗战迁校坚守教育报国”的故事,总在提醒我们拒绝浮躁、勇担责任,“扎根河南、服务国家”的定位,指引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大局。今年是焦裕禄逝世61周年,也是河大建校113周年,站在新起点,我们更该以他为榜样,做对人民有用的河大人。

离开兰考时,车窗外泡桐林郁郁葱葱。我们忽然明白,焦裕禄精神不是展馆里的“文物”,是融入血脉的“基因”,也是河大校训的生动诠释。红色传承不是一次感悟,是校地携手的坚守,是一代代河大人的行动。

作为河大学子,我们更应接过焦裕禄手中的“泡桐苗”,带着校训赋予的初心,在课堂锤炼本领,在实践服务群众,用青春续写“兰考答卷”——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让“河大担当”在中原崛起的征程中留下深刻印记!

(作者:河南大学法学院应瑜越)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