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8月29日讯 近年来,现实世界资产(RWA)的讨论逐渐成为数字金融与区块链行业的核心议题。伴随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的不断成熟,市场正在寻找新的资产类别,以解决现实经济中存在的流动性不足与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RWA市场的落地与突破,关键不在于进一步重复证券型代币或稳定币的模式,而在于如何推动非金融资产的链上化。只有将现实世界中庞大而尚未被有效释放的非金融资源通过RWA形式转化为可流通、可融资、可交易的数字化权益,才能真正实现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过去几年,市场曾围绕合成资产、代币化股票、证券型代币发行等展开过探索,但这些创新大多聚焦于金融资产,其本质是对既有证券化路径的延伸和补充。由于这类资产的流动性与制度基础较为成熟,其在中国的应用空间有限,并不构成RWA落地的核心赛道。相反,在非金融资产领域,中国市场拥有广阔的潜力与现实需求。无论是不动产、大宗商品、绿色能源资产、基础设施项目,还是新兴的数据资产、算力资源、艺术品与无形资产,这些非金融要素长期存在确权难、估值难、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区块链和RWA的结合,恰恰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首家专注于非金融资产的RWA交易平台RWA.ltd(RWA Group)应运而生,并计划于2025年9月上旬正式上线。该平台以ERC-3643协议为基础,构建了合规且高效的技术底层,支持身份识别(KYC/AML)和转账规则控制,满足机构级合规要求。同时,RWA.ltd已获得美国MSB牌照并完成SEC备案,并计划在香港、迪拜等地申请更多牌照,以适应多司法管辖区的监管要求,为全球合规交易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平台还积极参与制定《RWA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以不动产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但传统交易和融资渠道僵化,许多优质不动产资产因流动性不足而被长期"沉睡"。近年来的REITs改革,已经展现出通过结构化工具改善流动性的可能性。然而REITs依旧受制于项目筛选、制度约束和投资者门槛,而区块链技术为其打开了新的通道。通过代币化,部分不动产资产可以拆分为数字权益份额,降低投资门槛的同时,提升交易效率与透明度,为原本缺乏退出机制的资产带来全新流通空间。
大宗商品与能源资产同样值得关注。中国作为制造业与能源消费大国,对大宗商品和能源资产的金融化需求一直存在。通过RWA形式将这些资产数字化,不仅可以改善其流通效率,还能服务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例如,新能源发电设备、碳排放权、储能设施等资产在传统市场中估值复杂、交易渠道有限,而通过RWA代币化后,可以直接形成链上融资工具,帮助企业盘活资产、拓展融资来源。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资产的链上化有望成为政策鼓励的重点方向。
RWA.ltd在结算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支持多种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及港元稳定币进行定价和结算,有效解决了跨境交易中的货币兑换痛点,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助力中国资产全球化流通。同时,平台还支持EVM链、SOL链、TRON链的合规美元稳定币,提升了国际吸引力和结算效率,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便捷入口。
与此同时,数据与算力资产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不同于传统实物资产,数据和算力的确权与流通问题尤为复杂,长期困扰着市场主体。通过RWA路径,可以将企业或个人的数据资产确权并分割为可交易的代币化权益;算力资产则可以通过链上化转变为分布式的共享资源,供不同用户或企业调用。这不仅拓展了数字要素的交易边界,也为数据要素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抓手。
艺术品与无形资产同样是RWA在中国的重要落地场景。长期以来,艺术品市场规模庞大但交易不透明,估值机制不完善,投资者进入门槛较高。若能通过代币化拆分所有权和使用权,不仅可以降低参与门槛,还能改善流动性,拓展艺术金融的市场深度。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专利权等,同样存在确权与流转困难的问题,RWA可以为其提供透明、可追溯的登记与交易机制,从而推动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RWA.ltd创新性地采用了“RWA交易所+电商”的融合模式,形成了“资产发行-交易-实物交付”的闭环,有效连接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用户甚至可以使用代币直接兑换实物商品,如机械臂、咖啡、钻石、白酒等,这不仅验证了RWA技术在连接实体经济方面的巨大潜力,也展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平台还重点扶持中国优质非金融资产(包括香港及海外华人资产)的RWA化进程,致力于成为“中国资产全球化”的高效桥梁,助力中国文化收藏品、智能制造资产等实现全球价值发现与流通。
在笔者看来,中国RWA市场的创新价值,首先体现在对非金融资产流动性的改善。大量现实中存在的"沉睡资产",由于缺乏市场化流通渠道,未能有效释放潜能。通过RWA,企业可以将订单、设备、库存等资产转化为数字化权益,并在链上实现融资与交易,这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其次,非金融资产的代币化有助于降低投资门槛,推动普惠金融。过去,这些资产往往只有少数机构或大企业能够参与,而通过区块链的拆分机制,更多普通投资者也能以较低成本参与其中。再次,RWA依托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可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效率,降低欺诈与篡改风险,为投资者保护提供新的手段。最后,非金融RWA资产的引入,还能够为链上金融活动提供更加稳健的底层支撑,使得DeFi等新兴金融形态能够脱离对加密货币的单一依赖,获得更加稳定的资产基础。
当然,非金融资产的链上化也并非没有挑战。最大的难题在于确权与估值。无论是不动产还是数据与算力,其确权机制能否清晰、估值方法能否透明,将直接决定RWA的可信度与可持续性。如果确权不明、估值随意,那么代币化只会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甚至可能加剧风险。此外,如何保障链上代币与现实世界资产之间的稳定连接,也是RWA必须跨越的门槛。一旦底层资产在现实中发生违约或失效,链上代币的价值就会受到直接冲击。因此,在推动RWA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稳健的风控与合规体系。
未来中国RWA市场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在三个方面形成突破。第一,制度规则需要与时俱进。监管机构应当针对非金融资产的属性,建立分层分类的监管框架,既保障创新发展的空间,又防范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第二,标准化建设必须加快。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共同推动RWA的团体标准与行业标准制定,从确权、估值到交易环节形成规范,确保市场透明与兼容。第三,场景化探索必须深化。RWA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落地到具体的资产类别,才能展现其价值。中国完全可以在不动产、绿色能源、数据算力、艺术品等领域率先开展探索,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RWA.ltd正在积极探索“币股联动”机制,旨在实现加密资产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和投资者开辟多元化价值发现路径。平台还与专业投行合作,为拟进行资产数字化的中国上市公司和实体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推动现实世界资产数字化的全球协同与标准化进程。
笔者认为,RWA的探索最终必须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如果RWA能够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绿色低碳转型和普惠金融结合,便能为解决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新路径。在香港等地,虽然沙盒试点已初具雏形,但参与范围仍局限于一级市场的专业投资者,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与资产类别参与其中。在内地,如何在制度约束与市场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如何确保RWA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与资产盘活提供服务,而非成为金融自循环的概念游戏,将决定这一市场能否走向成熟。
总而言之,中国RWA市场的真正突破口不在金融资产的重复包装,而在于非金融资产的链上化与市场化。通过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加持,非金融资产能够获得全新的确权、估值与交易机制,从而释放沉睡的经济潜能,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RWA.ltd等平台的出现,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助力中国非金融RWA市场走向全球前沿。RWA的未来不是抽象的金融实验,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升级与制度创新。只有当非金融RWA真正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中国RWA市场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与长远发展。
(作者: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付饶)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