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清晨,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琅心守艺·助残工坊”中华文化传承团从衡水出发,奔赴500公里外的秦皇岛,开展为期五天的非遗助残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以掐丝珐琅技艺培训为核心,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及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旨在通过非遗技能教学与公益义卖,切实提升残障人士就业能力。
精心筹备:从政策研读到需求调研的全面准备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的赋能行动。”带队教师韩立介绍,在活动启动前一个月,团队就系统研读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深入理解国家对于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方向。
团队成员还提前对秦皇岛地区残障人士就业需求开展了问卷与访谈调研。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团队发现当地残障群体普遍面临就业渠道窄、技能培训机会少、收入来源不稳定等困境。基于这些发现,团队最终选择了掐丝珐琅这一适合群体协作、易于量产且市场潜力较大的非遗项目。
“掐丝珐琅工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制作过程也相对安静、专注,需要细心和耐心,这些特点非常适合听障、肢残等不同类别的残障人士学习和操作。”韩立补充道。
温课传薪火:掐丝课堂里的双向成长
实践团首日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残疾人联合会手工教室开展掐丝珐琅课程。教室内的布置格外用心:每张工作台都配备了特制防滑工具包,防止工具滑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分步骤动画教学视频,直观展示掐丝、点蓝、覆膜等核心工艺;实践团成员采用一对一辅助教学机制,确保20名学员中的每人都能得到个性化指导。
图为实践队员在一对一辅助学员进行工艺品制作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杯垫制作开始。”教学组长李欣恬向学员们展示已完成的作品,“掐丝工序虽然繁琐,但只要掌握技巧,就能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
学员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有的学员手部协调能力较弱,掐制金属丝时显得吃力,或在彩砂填充环节需要额外辅助。实践队员们耐心示范,手把手教学,不断鼓励学员尝试。经过一上午的练习,多数学员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基础步骤。
掌心凝暖光:手作义卖点亮就业新途径
实践团先后于秦皇岛金梦海湾海滩和“秦皇之眼”广场举办公益义卖活动。现场展销学员制作的20件掐丝珐琅杯垫作品。义卖累计持续15小时,共售出作品17件。其中3名学员的作品首次上架即售罄。活动现场设有制作体验区,由实践团成员演示掐丝工艺,吸引市民及游客共计约30人次参与互动。
图为学员制作的待售卖工艺品
这场“非遗+公益+就业”的创新实践,显著提升了学员的就业信心。据统计,参与此次项目的学员中,经过培训,已有14名学员能独立完成基础作品。为推动非遗助残长效延伸,实践团后续还将继续加强对残障群体的培训,并通过专柜代销和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宽销售渠道。
图为实践队员在义卖学员制作的工艺品
“这些作品精美程度超乎想象,更难得的是知道它们出自残障人士之手。”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购买了两件杯垫,“既支持了非遗传承,又帮助了残障群体就业,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应该多多举办。”
共融向未来:多维行动构建长效帮扶机制
除教学活动与义卖外,实践团还开展了多项延伸行动。团队分为4个小组走访海港区残疾人家庭,深入了解其生活状况和就业需求,共收集有效问卷43份。这些一手资料将为后续帮扶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团队成员还调研了本地非遗市场销售渠道,走访了多家工艺品店和旅游纪念品销售点,与商家探讨合作可能性。在与残联工作人员的座谈中,双方就如何将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效帮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讨。
图为实践团队与残联工作人员、学员合影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琅心守艺·助助工坊”团队以非遗为桥、以技艺为舟,在渤海之滨完成了一场跨越障碍的温暖对话。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培训+产销+赋能”一体化模式,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照亮残障群体就业之路的星火,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公益愿景。(赵云茉)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