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南通大学实践团助力罗店彩灯 “活” 在当下

2025-09-03 16:58:30 编辑:拓

(通讯员 张盈 丁佳怡)为破解传统技艺 “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困境,探索非遗生活化传承新路径,8 月 1 日至 15 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艺遗生辉” 实践团深入上海宝山非遗中心及相关非遗工坊,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店彩灯” 为核心研究对象,开展为期 15 天的文化实践活动,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桥梁。

图 1 团队合影

据悉,罗店彩灯起源于明清时期市井生活,是一门融合扎制、竹篾塑形、裱糊、绘画、装饰等多道工序的综合传统技艺 —— 既蕴含江南水乡的灵秀雅致,又承载民俗节庆的热烈氛围,是上海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之一。在非遗工坊内,罗店彩灯市级传承人朱玲宝老先生成为实践团的 “非遗导师”,不仅系统讲解彩灯制作的历史脉络、地域文化背景,更现场演示竹篾裁剪、框架扎制等关键技艺细节,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 “一篾一剪皆匠心、一笔一画藏底蕴” 的传统工艺魅力。

图 2朱玲宝师傅展示竹篾塑形工艺,团队参与改良的电动走马灯测试

针对当前罗店彩灯传承中 “传统制作效率低、安全隐患大、适配现代场景难” 等现实问题,实践团与朱玲宝老先生深度协作,聚焦技艺创新与功能优化。其中,“走马灯驱动装置改良” 成为此次实践的核心成果:团队摒弃传统走马灯依赖蜡烛加热气流驱动的方式,创新性采用慢速小电机作为动力源。这一改良既完整保留了 “灯转影移、光影流转” 的古典意境,又解决了传统蜡烛易熄灭、存在火灾隐患、无法长时间稳定运行的痛点,赋予彩灯安全、耐用、低维护的现代属性,更适配家庭装饰、商业展陈、小型节庆等当代生活场景。当暮色降临,改良后的走马灯在工坊内点亮,流转的灯影在墙面投射出动态图案,宛如 “星河落地”,让实践团成员切实体会到非遗技艺在创新中焕发的新生机。

图 3朱玲宝师傅讲解其出版书内容和模型

作为罗店彩灯传承的 “坚守者” 与 “创新者”,朱玲宝老先生多年来始终践行 “活态传承” 理念:一方面深耕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与多所中小学、社区文化中心合作开设彩灯兴趣班,通过 “手把手教学” 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另一方面推动 “非遗走出去”,带着融入电子灯光、智能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创新彩灯作品,先后亮相新西兰民俗文化展、法国巴黎中国文化周等国际平台,向海外展示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借助本地元宵灯会、端午民俗展演等节庆活动,结合电商平台线上推广、短视频内容传播等新媒体手段,让罗店彩灯从古镇工坊走向更广阔的大众生活场景。“彩灯亮起来才好看,非遗‘活’在生活里才有未来。” 朱玲宝老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核心 —— 让传统技艺适配现代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 “代代相传”。

图 4古今技艺相融,走马灯流转出新韵,非遗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此次实践中,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艺遗生辉” 实践团以青年视角、创新思维为罗店彩灯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罗店彩灯的市场化推广与年轻化传播,通过设计文创衍生品、开发非遗体验课程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正如工坊内流转不灭的灯影,非遗的传承之路,正是让古老匠心在当代生活中持续发光、不断延续的过程。

张盈 周星星 丁佳怡/文

潘慧妍 严峰/图

日期:2025 年 8 月 15 日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