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至27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法育青晖"普法教育实践团深入雄安新区安新县大张庄和小张庄,开展"法护银龄·益暖夕阳"农村养老继承普法行动。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法治乡村建设"号召,针对农村地区养老继承纠纷频发、老年人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法实践,切实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为构建和谐乡村法治环境贡献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投身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一、多维普法,精准服务
8月24日,团队开展“嵌入式”普法,让法律融入日常生活。上午,实践团深入村老年活动中心,利用老人集中就餐时机开展“养老饭桌普法会”。队员们用当地方言解析真实赡养纠纷案例,并发放印有维权知识的“法律餐具包”,让老人在饭香中轻松理解《民法典》中关于赡养义务、继承权等条款。逢农村赶集日下午,团队在人流密集处设立“养老集市普法角”,将法律宣传与民生服务相结合。志愿者不仅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社保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还通过法律知识扇子等趣味形式,普及遗嘱订立、财产保护等法律常识,实现普法于需、普法于趣。
8月25日,团队开展“体验式”普法,让知识入脑更入心。首先,实践团自编自导自演养老继承主题情景剧《李奶奶的晚年》,以贴近生活的剧情引发老人共鸣。演出中穿插遗嘱填写实操环节,发放“法律急救包”(内含常见法律问题应对指南),并引导老人现场模拟法律咨询流程,提升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后,针对部分老人行动不便、信息接收渠道有限的问题,团队开设“养老广播微课堂”,录制方言版防诈骗、继承规划等音频,通过村广播循环播放。同时开通法律答疑热线,为老人提供持续性的法律咨询服务。
8月26日,团队开展“长效赋能”行动,筑牢乡村法治保障网。实践团注重乡村普法可持续性,重点培训了一批有意愿、有影响力的村内长者成为“银发养老顾问”,指导他们协助邻里老人签订规范的赡养协议、完成遗嘱备案等,形成乡村内部互助式法律支持网络。此外,团队还开发并推广了“养老继承数字助手”,生成法律风险测评二维码与简易遗嘱生成小程序,老人可通过手机快速自查常见法律风险并获取初步法律文书指导。该工具有效衔接线下专业法律服务,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普法覆盖面和效率。
二、以青春之力,守护夕阳红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法育青晖”实践团将书本上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温度、可感知的乡村服务,深刻体会到普法教育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意义。队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更在与乡村老人的真诚交流中坚定了法治信仰与服务社会的初心。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雄安新区乡村的联系,定期回访普法成效,优化“银发顾问”培训机制,拓展数字普法平台功能。同时计划将实践模式提炼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普法范本,携手更多法律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守护每一位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一片银发岁月。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